加载中…
个人资料
冰力无限
冰力无限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5,498
  • 关注人气:29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浅谈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2008-08-20 14:17:41)
标签:

薛宝钗

红麝串

文化

分类: 闲话红楼

 

浅谈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第二十八回最后的“薛宝钗羞笼红麝串”,是一段有关金玉姻缘的非常著名的情节,文字不多,兹引如下:
 
浅谈薛宝钗羞笼红麝串
   正说着,只见宝钗从那边来了,二人便走开了。宝钗分明看见,只装看不见,低着头过去了,到了王夫人那里,坐了一回,然后到了贾母这边,只见宝玉在这里呢。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此刻忽见宝玉笑问道:"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可巧宝钗左腕上笼着一串,见宝玉问他,少不得褪了下来。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宝钗褪了串子来递与他也忘了接。宝钗见他怔了,自己倒不好意思的,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只见林黛玉蹬着门槛子,嘴里咬着手帕子笑呢。宝钗道:"你又禁不得风吹,怎么又站在那风口里?"林黛玉笑道:"何曾不是在屋里的。只因听见天上一声叫唤,出来瞧了瞧,原来是个呆雁。"薛宝钗道:"呆雁在那里呢?我也瞧一瞧。"林黛玉道:"我才出来,他就‘忒儿’一声飞了。"口里说着,将手里的帕子一甩,向宝玉脸上甩来。宝玉不防,正打在眼上,"嗳哟"了一声。……话说宝玉正自发怔,不想黛玉将手帕子甩了来,正碰在眼睛上,倒唬了一跳,问是谁。林黛玉摇着头儿笑道:"不敢,是我失了手。因为宝姐姐要看呆雁,我比给他看,不想失了手。"宝玉揉着眼睛,待要说什么,又不好说的。(第二十八、二十九回)
    这一段的信息量很大,曾被揭示的包括:一,元春送给宝钗宝玉同样的礼物,明确表态赞成钗玉的“金玉姻缘”。二,宝钗心知肚明元春的态度,于是,“羞笼红麝串”,表露出内心的接受。三,宝玉被宝钗的容貌所吸引.四,黛玉的机警,通过一个呆雁的比喻,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其中有一段话给出了“红麝串事件”的背景,值得注意: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幸亏宝玉被一个林黛玉缠绵住了,心心念念只记挂着林黛玉,并不理论这事。”
   首先,一方面,它清楚地表明薛姨妈心中欲嫁女于宝玉的事实,否则宝钗不会“总远着宝玉”。过去有些说法,说薛姨妈打算给宝玉说媒,也曾提到把黛玉说给宝玉,等等。但是,此处很明确地显示,不管她后来的那些做法是真是假,薛姨妈的内心是想把宝钗嫁给宝玉的。
    但是,另一方面,这段话还交待了“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之前的心理状态,——不管她心里是否愿意嫁给宝玉,宝钗此时是处于“总远着宝玉”的状态。那么,这位“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大家闺秀怎么会如此轻浮,把只有自己和宝玉相同的礼物马上戴出来呢?于是,“口是心非”、“假正经”、“暗露怀春”之类的口水接踵而来。“红麝串事件”俨然成为宝钗的污点。

    尽管元春给宝玉宝钗的礼物完全一样,说明元春、王夫人、薛姨妈等人对“金玉姻缘”的态度日趋明朗,宝钗也意识到母亲和元春的这层“意思”,自然“含羞”,但是,“戴红麝串”这个举动,不是为了强调自己对宝玉的接受,而是强调自己对元春的礼物的尊重,表示她把元妃娘娘的赏赐放在心上。
   说到这里,我想更进一步问一个问题:宝钗本是将红麝串笼在袖子里,所以宝玉开始根本看不到宝钗戴着红麝串,但他为什么会突然想起来要看宝钗的红麝串?试想,如果这个红麝串明确地暗示着宝玉和宝钗的金玉姻缘,而且敏感的黛玉就在现场,那么宝玉应该躲之犹为不及,难道他吃了豹子胆,居然可以很自然地笑问宝姐姐,“我瞧瞧你的红麝串子”?!更绝妙的是,黛玉竟然不针对宝玉这个问话有所表示,始终没有对红麝串发表任何议论。请别和我说宝黛已经进入爱情的稳定期,黛玉就不吃醋了。相反,不吃醋恐怕就不稳定了。你看,一旦宝玉望着宝姐姐的酥臂成了“呆雁”,黛玉的“表示”可是毫不客气地连打带骂着往外发呢。——因此,从宝黛对红麝香串的“平常心”反推,恕我大胆猜度,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大家都戴着红麝串呢!
   其实,从情理和礼貌上讲,娘娘赐的礼物,岂有不佩戴使用以示感谢之理?难道只有宝钗懂这个道理,别人都那么“清高”嘛?那么,想想其他几位姑娘,得到的礼物是扇子和数珠儿。扇子是实用之物,数珠儿是佩戴装饰之物。大家每人举把扇子以谢皇恩,多傻呀。几个女孩子约着戴上个手串儿,多么热闹、有趣、好玩儿?宝玉看了别人露着的红麝香串,可能也看了自己的,发现宝钗没有露着,才问起宝钗的串子。于是,宝钗才最后一个露出自己拘于礼法不得不戴的麝香串来。——这个,才应该是宝钗“羞笼红麝串”的背景气氛和心理状态。然而,只这么一露,竞致宝玉成了呆雁,这才称得上“淡极始知花更艳,无心插柳柳成荫”啊。
   上百年来,很多人说宝钗“羞笼红麝串”是在显示其对“金玉姻缘”的沾沾自喜。这种说法,不顾作者在“羞笼”之前反复强调的宝钗对宝玉的刻意回避的心理状态,也不顾大家闺秀如宝钗的珍重廉耻之心,更加不问一问宝玉为什么公然当着大家问起所谓的只有宝玉和宝钗才有的红麝串。从作者笔法来讲,宝钗对于礼物佩戴的选择所展示的内心世界,也被忽略得荡然无存。大家庭礼法熏陶之下的女孩子的珍重,被如此地误读成轻浮的小家烧包儿,实在是《红楼》赏析的悲哀。更何况,那个麝香串,除了宝玉宝钗之外,起码老太太老爷太太也都得了,这总是铁定的事实。所以,这个红麝香串,是男女老少咸宜之物,根本谈不上“宝玉宝钗独得的沾沾自喜”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