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rmersheim:语言成就的德国莱茵小镇

标签:
旅游 |
分类: 德国的一切一切 |
Germersheim,中文名盖默斯海姆。这座小城坐落在莱茵河畔,因为有一所声名显赫的翻译学院而名扬世界,更确切地说,名扬翻译界。200多年的路德维希一世要塞是翻译学院的校舍,可以说翻译学院、语言是这所城市的心脏或者说一切。
中国学生昵称Germersheim为G城,静静地坐落在莱茵河畔。这座拥有千年历史的小城因为有了一所现代化的翻译学院而充满了国际化的生机,翻译学院隐藏在路德维希一世的堡垒要塞之中,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误打误撞邂逅Germersheim
探访Germersheim完全是一个偶然,因为需要采访美因茨大学中文系的柯彼得教授而不得不来到了这里。美因茨大学的翻译、语言和文化方向的学科都在Germersheim的翻译学院。自以为是的在美因茨订了酒店,希望在酒店附近约见教授。人家啼笑皆非的告诉我:“不好意思,我们虽然是美因茨大学,但却不在美因茨”。就此,误打误撞地来了Germersheim。
G城是个小镇,小到整个镇里只有一家可以称得上是Hotel的酒店。服务员看到中国人的面孔十分高兴,连连说:“我们接待过很多中国客人。几乎所有到Germersheim的中国客人都住在我们这里!”在网上查看Germersheim Hof的评价,赫然写着三星酒店的评级,而在酒店里却连一个星星都没有看到。不知道是小镇的淳朴,还是中国人太过纠结于星级酒店的评级。
Germersheim翻译学院:塑造“语言的城市”
搭着柯彼得教授的车,我们来到了Germersheim翻译学院。Germersheim翻译学院的本名是美因茨大学应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系(Der Fachbereich Angewandte Sprach- und Kulturwissenschaft der Johannes Gutenberg-Universität Mainz),但当地人更愿意将他称之为Germersheim翻译学院。在被别人问起与美因茨大学的关系时,才会勉为其难的承认自己是美因茨大学的分支。
这一切当然是有理由的。Germersheim翻译学院原来为专门的翻译职业学校,后来被并入美因茨大学。Germersheim翻译学院以他的翻译专业闻名于世,它是世界上最大并且最声名显赫的翻译学院。“Germersheim翻译学院毕业”是作为职业翻译,尤其是同声传译的一块敲门砖。
到底是Germersheim翻译学院主动投奔了美因茨大学,还是反之,已经无人知晓。如果你说你在美因茨大学学习语言,并不特别。但是,如果你说你在Germersheim学翻译,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对于Germersheim来说已经足够了。
可以肯定的是,Germersheim翻译学院塑造了Germersheim。1947年,翻译学院成立之初,小镇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村庄,只有3500多名的居民,而如今人口已经增长到了2万多人,翻译学院绝对功不可没。市政府和学院仅一步之遥,翻译学院位于城市的地理中心,也是城市的绝对中心,就连城市的标志也将翻译学院描绘了一番,标志正是翻译学院的大门。
踏入这座久负盛名的翻译学院,老马识途的柯彼得教授直接带我们来到了“Germersheim的骄傲”,这里配备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同声传译设备——配有七个同传线路的大教室。这间教室乍看之下和普通的教室没有什么区别,除了房顶很高。抬头望去,在教室尾侧的上方有七个玻璃窗口。在这窗口的后面配备了世界领先的同传设备,可同时翻译七种语言。这种同传配置只有在联合国等高端国际机构才有,Germersheim翻译学院是欧洲唯一拥有这种高端同传设备的大学。每周五晚上,在这里都会举办不同形式、内容的讲座或会议,学生们可以坐在玻璃窗后进行同声传译练习,从而培养同传的实战经验。
在柯彼得教授的带领下,总算有机会触摸到同传的大本营。走进翻译课堂背后的控制室,满眼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显示器,电脑,线路。控制中心的老爷爷简单明了的介绍一下同传的要领,“带上耳机,做好笔记,张嘴翻译”,实在是简洁的瞠目结舌。估计我的表情呆滞的过于明显,老爷爷微笑:“学习多少年的学生最后归纳出来也就是如此而已”。不由得苦笑,的确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同传的。
抬眼望去,准备上课的五个学生中竟然有一个中国人的面孔,相视微笑。在Germersheim,约有十几个中国学生就读翻译硕士专业。Germersheim翻译学院的名声在外,难考也是出了名的。每年,学院都会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挑选翻译人才,然而拿到录取通知书的学生却是寥寥无几。
Germersheim要塞:融合在现代之中的巴伐利亚遗址
走出Germersheim翻译学院的主楼正门,迎面而来的是充满了沧桑感的城墙要塞。一如翻译学院,Germersheim要塞也是Germersheim的骄傲,而要塞和翻译学院完美的交错交融,组成了Germersheim的“心脏”。
翻译学院建在要塞的主体部分旁边,要塞的大门正好是翻译学院的大门。想要进入翻译学院,必须要通过这座200多岁的碉堡大门。遗憾的是,我们去的时候抄了近路,并没有通过碉堡正门,好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可以补上课。一边走,柯彼得教授帮我们补全了要塞的故事:
由于地处莱茵河的地理优势,巴伐利亚国王路德维希一世于1834年到1861年之间在Germersheim修建了大规模的碉堡要塞,用来对抗法国。Germersheim要塞是巴伐利亚州以外的最大的巴伐利亚要塞。路德维希一世非常喜欢法兰肯-莱茵地区,在Germersheim附近一百公里左右建造了自己的夏宫,也许正是因此才更加需要在宫殿附近建设军事防御吧。
Germersheim要塞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立下了悍马战功,在当时还是皇储的腓特烈三世的指挥下,普鲁士第三军团在Germersheim击退了法国军队,从而进一步确定了德国在普法战争中的胜利。也正因此,在1920年签订的凡尔赛条约中明确规定Germersheim要塞不得再作为军事用途使用。
曾经的堡垒要塞如今依然屹立在Germersheim,依然在城市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有的要塞部分都已做他用,有的成为了翻译学院的教室,有的改造成了商店、饭馆,有的建造了要塞公园。平均每两年,Germersheim会举办为期三天的Germersheim要塞节(Festungfest),用来纪念曾经的要塞辉煌。
肝丸子(Leberknödel):德国版的“红烧狮子头”
在G城晃了一天,总算到了吃饭的时候。柯彼得教授本意带我们去吃Germersheim的活鱼,遗憾的是连跑三家河畔餐厅都赶上“停业休息”,只得作罢。我们回到了下榻的Germersheim Hof,来尝一尝G城的传统德国饮食。
在教授的指点下,二话不说点了Germersheim最传统的德国菜——肝丸子。服务员点菜走后,马上就后悔了,只是为时晚矣,只得硬着头皮的等待这顿不怎么期待的晚餐了。柯彼得教授安慰我,这次Germersheim之行一如这顿晚餐,都是不得以的选择,但我们的Germersheim一日游不乏欢乐。“既来之则安之”,柯彼得教授带着台湾腔的中文抚慰了我的心,但是不是能够抚慰我的胃当时还是一个未知数。
在晚餐到来之前,和柯彼得教授谈起了他的中国情结。柯彼得教授是70年代末第二批由德国政府派往中国学习的德国留学生,在热爱中国古代文化、语言的同时,更是酷爱中国酒文化。教授在中国西部购买了几十亩的葡萄庄园,遗憾的是庄园被当地政府的征用,在中国制造德国葡萄酒的梦想就此作罢。
聊着聊着,肝丸子热气腾腾的上了桌。Leberknödel在当地被称作Läwwerknepp,除了Germersheim所处的法兰肯地区之外,肝丸子也在巴伐利亚州、奥地利和土耳其颇受欢迎。说是肝丸子,其实里面的肝脏成分并不大。丸子主要是由面包、鸡蛋和各色调料和猪肉或牛肉肝脏混合而成,白煮或者煎烤而成。
肝丸子外观如同红烧狮子头,吃起来的味道和口感也与狮子头非常酷似,肝脏的味道完全无从察觉。肝丸子的配菜通常是酸菜或者土豆泥,而在巴伐利亚州和奥地利的人们通常就着汤吃肝丸子。
柯彼得教授问我丸子是否还可口,微笑的回他:“就如这次Germersheim之行”。一切尽在不言中。
小贴士:
1.
Germersheim Hof是G城唯一的酒店,价格稍微不菲,30-50欧一晚,但绝对物超所值。酒店的早餐自助尤其值得推荐,这里有着小城里最好的早餐自助,早餐种类丰富多样,餐厅装饰非常有德国民家的感觉。很多当地人经常周末到这里吃顿午早餐,周日在这里吃早餐都需要提前预订。
2.
两年一度的要塞节将在2013年6月7日-9日拉开帷幕。喜欢普法战争,喜欢游行的人们一定不要错过,这次的要塞节游行将以普法战争作为主题,所有游行的队伍都将穿上普鲁士国王时期的军队服装,当年的军事设备、服饰装扮都将悉数登场
3.
喜欢葡萄酒的朋友可以考虑到Germersheim做短暂的停留,距离G城仅一百多公里就是德国葡萄酒的发源地法兰肯葡萄酒产区。这里长达85公里的德国葡萄酒之路汇聚了众多葡萄酒小镇,每个小镇都以生产葡萄酒为主业,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葡萄酒酿造。一路走过,葡萄飘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