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老庄的生死观
(2015-11-07 18:03:05)
标签:
转载 |
老庄的生死观
与墨家一样,先秦时期的道家殡葬伦理思想也趋向于主张薄葬。
道家是中国思想史上的另一重要派别。其主要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老子的生平和事迹在汉代就已经不太清楚了。关于老子,学术界众说纷纭,至今争论未决。根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的记载,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因此又称为老聃。研究老子思想的主要书籍是《老子》一书,不过关于《老子》一书是否老子所作,以及成书的时间,学术界也有所争论。
庄子(约前369-前286),姓庄,名周,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最重要的思想代表。庄子出身于宋国,曾在家乡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吏,大概没干多久,就隐退了。他以编织草鞋度日,家境贫困,生活潦倒,曾向监河侯借过炊粮,然而庄子从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更不愿从政为官,决意不为权贵所羁,气质孤傲。可以说,庄子是隐士的代表。
老庄的生死观
对于死亡,老子采取一种自然主义的豁达态度。“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复归于天地之间,死亡是必然的归宿,这是自然而然的,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所谓“有生必有死”,“盛即而衰”,“物壮则老,老则死”。老子的生死观略具消极色彩,但基本是中性的。虽然《老子》五千言并没有过多地谈到死亡和殡葬问题,但是却为道家奠定了基调
。
庄子将这些消极色彩做了进一步发挥,发展出其有特色的生死观。
生死问题,在庄子人生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庄子认为,“悦生而恶死”,这是人生的一大桎梏。人之所以追名逐利,卷入利害之争而不能自拔,正在于不能超脱生死之变。因此,超脱生死之变,就成了解脱一切“生人之累”而实现逍遥游的前提,他明确指出:“死生亦大矣,而无变乎已,况爵禄乎!”(《庄子·田子方》)“死生无变于已,而况利害之端乎!”(《庄子·齐物论》)那么,怎么样才能使“死生无变于已”呢?这就是“齐死生”。
庄子从相对主义出发,认为“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庄子·秋水》)又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这就是说,生命瞬息即逝,“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庄子·齐物论》)没有逢君之稳定性,因而生与死的界限,也是无法确定的。因此,庄子得出了“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以为一贯”(《庄子·德充符》)的绪论。庄子还认为,人的肉体和生命只是“假于异物,托于同体”(《庄子·大宗师》)而已。就一个个具体的人来说,是“异物”,但他们又都是由“气”变而成的,因此生与死并无本质区别,所以人们没必要“悦生而恶死”。
庄子是一位彻底的自然主义者,在他看来,人与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同是出于“造化”之功的一物而已,“造化者”并没有给人以特殊的地位。庄子认为,人如果把自己与自然物区别开来,申言“我是人!我是人”,“造化者”必定会认为这是“不祥之人”。这样,人在天地间的地位,“有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是渺小的,决无可贵之处;生也好,死也罢,有什么不可呢!而死生之变,本来就同“春秋冬夏四时之行”一样,生,“时也”;死,“顺也”,是自然变化而已。
庄子认为,如果能认识到死生是不可避免的自然变化,就不会有乐生恶死之情了。因此当惠子愤愤不平质问庄子为何“鼓盆而歌”时,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意思就是说,我经过仔细省察之后,便明白她本来是没有生命的;不仅没有生命,而且还没有形体;不仅没有形体,而且还没有气息。在若有若无之间,变而成气,气变而成形,形变而成生命,现在又变而为死。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全是顺着自然之理。人家静静地安息于天地之间,而我还在哭哭啼啼,我以为这样对于性命的道理是太不通达了,所以不去哭她。
后一篇:[转载]六篇现实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