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课文为例,兼谈“冰山”理论
(2024-12-27 00:12:55)
标签:
教育 |
以课文为例,兼谈“冰山”理论
2024年12月26日
中午,在年级级部大家一起练过元旦联欢会上表演的集体舞之后,我们赶往青年街兰椒椒火锅店。今天是我们高二语文组欢聚的好日子。冬天,大家围在一起吃火锅,红红火火,热热闹闹,还有沸沸腾腾,是一种不错的宴会形式。火锅挺适合小范围的团建和聚会的,非常有氛围感。郭郭组长为了这次组内团聚是用了心思的,她是一位特别有大将风度的组长,带着一群兄弟姐妹们将组内的大大小小的活动搞得风生水起。今年,若不是身体抱恙,其实她是一个无论在教科研,还是学科建设上都很有想法和颇有建树的人。而且非常热心,你若要赛课,找她给你指点一二,准能让你茅塞顿开,让你对要上的课文产生新的认识。关键是她的指导常常直接切中高考语文的要害,这也是我今天要写给我的新疆同仁的第三个建议:改变课文教学的思路,不必面面俱到,且把它当作高考考点的例子来教。
叶圣陶老先生就说:“课文只是个例子。”每一篇课文有它的语用特点,如果从实用角度来讲,为着提高分数,且把课文当成最有价值、最具典型性的例子来讲,才不辜负课文本身的意义。
比如要提高学生社科文阅读的能力,以课文为基础理解概念,学习《拿来主义》时,首先要明确文中的重要概念。在《拿来主义》中,“拿来主义”这个概念就是核心,要准确找出它的内涵和外延等关键信息,这有助于理解文章整体内容。因为社科文阅读中的“答案就在原文中”,很多关于概念理解的题目答案都可以在文中寻找。运用四步法解题法:先读,圈点勾画出重点阐述的名词术语,重要问题及概念前后的修饰语、限制语,关联词,中心句、要点句及联结句,特殊抒情句等等。在高考社科文阅读中,读原文进行圈点勾画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定位关键信息,为后面的解题步骤做好准备。
然后审题干、选项,要明确题目要求是找正确项还是错误项。如果是找正确项,就像在高考中一样,要用排除法。同时要注意题干中的提示词语,如“理解”表明命题者在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注意错因可能在“内容方面”和“程度差异”。
第三步是找,即筛选信息,对读题目,找区位,找差别,找错因,找答案。在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和关键区位,然后对照题目要求,查找与选项有没有意思上的差别,包括内查语意与外查关系,分析出这种错误是属于概念错误还是范围错误等。在高考社科文阅读中,外查关系时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如话题是否一致等。
第四步是比干扰项。在对课文相关内容进行理解时,我们可以把一些容易混淆的理解当作干扰项来分析,分析哪个理解更全面、更符合原文的语境等。高考社科文阅读中干扰项的设置有很多类型,如偷梁换柱、张冠李戴等,在课文分析中也可以类比这些错误类型,加深对课文和高考技巧的理解。
学文学类文本阅读,以课文为例来训练高考答题方法和技巧就更容易了,只要做到“一课一得”,适度拓展就可以了。比如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把握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塑造,结合课文中对林黛玉的多种描写手法进行人物形象塑造来分析。这样,在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中,遇到人物形象分析的题目时,就可以借鉴从课文中学到的通过多种描写手法综合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要注意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训练高考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技巧时,可以链接或拓展相关高考题,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高中课文文言文是教师教授的重点,也可以以《劝学》《师说》等课文为例重点让学生积累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熟悉课文中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有助于准确判断高考文言文阅读中的实词和虚词意义和用法。当然还有用课文来训练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比如准确判断句子中的实词含义,识别像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并按照相应的规则进行翻译等等。
课文中的古诗词不仅是用来记忆,回答情景默写的,也是训练高考古诗词鉴赏的很好的范例。比如对意象的理解、对情感的分析,高中古诗词都可以成为很好的例子并好好积累,基本上大部分高考的古诗词意象、情感都在学过的课文中涉及到了。包括表达方式和技巧方面,课本也大都囊括了高考要考查的相关知识点。所以,课文是一定要好好用起来的,一定记得要让学生好好积累哦!
作文呢?那就更好说啦,课文就是经典的作文范例啊!比如题目,以《拿来主义》这个标题为例,简洁明了又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核心观点。在讲解作文题目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题目不一定要追求独特到晦涩难懂,关键是要准确表达文章的主题。比如开头,以《六国论》的开头“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为例,讲解高考作文开头技巧,可以直接提出观点、开门见山,这样能够让阅卷老师迅速抓住文章的主旨。也可以以《荷塘月色》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种情绪导入,引出下文的方式开头。在高考作文中以某种情绪或者场景引出文章内容也是不错的方法。比如论点论据方面,以《劝学》为例,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文章通过大量的论据来支撑这个论点,还可以让学生分析和了解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上,《拿来主义》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等,这些都是学习写作论证方法和如何进行论证的极好的例子。
总之,课文是用来为学生训练高考答题能力服务的,一定要好好用起来,做到有针对性的分析和训练。下面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例,讲高考的一个探究性题目——“冰山”理论。
“冰山”理论是由海明威提出的一种文学创作理念,它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像海上的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的部分显露在表面,而剩下的八分之七则隐藏在水面之下。这一理论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应该具备内在的深度和复杂性,读者在阅读时需要通过表面的文字去挖掘隐藏的深层含义,从而达到与作者的共鸣。在分析《老人与海》的时候,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它的表层故事是什么?
学生读了文本之后很容易概括出故事情节,即讲述了一位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后,终于钓到了一条巨大的马林鱼,但在返回途中遭遇鲨鱼袭击,最终只带回了一副鱼骨的故事。这个表面的故事是“冰山”的八分之一,即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的部分。然而,故事背后蕴含的深层含义,如老人的孤独、坚韧、对生命的热爱以及对失败的恐惧等等则是隐藏在水下的那八分之七,就需要学生透过表面的文字去挖掘了。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是需要学生深入思考、探究和讨论的部分。
学生可以通过文本的细节去发掘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塑造的典型硬汉形象——圣地亚哥。虽然老人外表坚强,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充满了孤独和挣扎。这种内外的对比也体现了“冰山”理论中显露与隐藏的部分。老人的硬汉形象是显性的,而他的内心孤独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则是隐性的。海明威的写作风格以简约含蓄著称,他使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思想,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冰山”理论在《老人与海》中的体现不仅在于故事的表层与深层含义的对比,还在于硬汉形象与内心世界的冲突,以及简约语言与丰富内涵的结合。通过这些元素,海明威成功地展示了“冰山”理论的魅力,使《老人与海》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分析完课文之后,在与统编教材配套的《同步测控优化设计》里有一个相关拓展练习,是阅读海明威的小说《越野滑雪》,这篇小说正是只描写了“冰山”理论中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请据此简要说明这篇小说的情节安排及其效果。从刚才课文的分析就可知这个题目该怎么去做了:第一梳理情节,简单的情节是“冰山”表面部分;第二通过表面的情节去挖掘隐藏的深层内涵;第三简约含蓄的文字,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看,本来一个深奥的耐人寻味的文学概念和探究性题目,就可以通过课文实例,让学生轻轻松松掌握,并且很快运用到答题中去了。
所以,改变上课思路,好好利用课文,为你的语文实绩增分添彩吧!
【疆里人家】
我的姐姐
高二(1)班 马蓉
记忆中,总有那样一个身影。
幼儿园时,那抹身影总走在我前面,把经常受同学们欺负的我护起来;小学时,那抹身影总喜欢玩耍,而仔细查看后又发现她能盯着一只小狗小猫一下午;初中,那抹身影总是十分磨蹭,不在乎时间,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如今,她已高考结束,迎来属于自己的自由。
还记得,正值叛逆期的我,面对家长的唠叨,难免显得不耐烦。再加上学校里繁重的学习任务,接二连三的考试,让我应接不暇。有一次,我的英语考试发挥失常,成功地夺得了我上学以来最低记录的“冠军”。这次考试,宛如晴天霹雳般让我打了个寒颤。看着我的卷子,我的眼睛渐渐发红,一个个情景浮现在我眼前:妈妈又要失望了,因为什么出的错?为什么没有仔细审题?没有学扎实吗?想到这一连串的问题,我不禁抱头痛哭起来,
下午回到家,姐姐也知道了我的成绩。开始并没有什么反应,后来看我情绪持续低落,她拿起我的卷子认真看了看,然后拿出一支笔开始给我一一讲解。她很认真,讲完之后还问我:“听懂了吗?”我吸着鼻涕直点头,她好像被这一幕逗笑了,哈哈大笑起来,说:“你这是何苦呢?爸爸妈妈从来没有因为成绩责怪过你。而且你只要好好努力,下次一定会考到一个你心仪的成绩。再说了,我也有比你这次考得还低的时候,不要这么沮丧,做人当然是开心最重要啦!”
她阳光、开朗、活泼,就是这么一个她,带我走出了许多困境。
在高考结束后,我曾问她:“考得怎么样,害不害怕成绩出来呀?”她却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考完就什么都不在乎了。我知道考不上一本,那也就不惊讶只是上大专的份了。只要自己适合,做什么都是幸福的。”
我的姐姐虽然没有多么伟大,但她是独一无二的。她伴着我走过童年,步入青春。我想告诉她,她是我生命中很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