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星街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
(2024-12-07 13:18:39)
标签:
教育 |
六星街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
2024年12月7日
六星街就在伊犁师范大学旁边,离伊犁客运站不远。也就是说,师范大学的学生可以当六星街是后花园,来伊犁的旅客或在这里转车的人都可以先直奔六星街逛一圈再说。这里交通真是便利,而且每次来,对六星街都有不一样的认识。
节日的时候,这里的中心广场会非常热闹,每天都有一两场演出,周边大道上还有民俗文化遗产集市,各种小吃更是不胜枚举。平常,可以来街拍,虽然这会儿草木枯荣,但各种五颜六色的建筑也是不错的打卡点。
今天。六星街上显得有点冷清,热闹和繁华退尽,正显出不同建筑的风貌。这里汇聚了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锡伯族建筑和伊利兰建筑、印度建筑等多种建筑装饰风情。徜徉在各种建筑文化中,也是一份很美好的体验。
不知不觉,我们走到一处长长的红楼建筑门口。从左边门进去是一所小学,右边则是六星街历史与民俗文化陈列馆,二楼就是亚历山大风琴馆,但是收费的私人藏馆。我们就只参观了一楼的历史文化馆。
六星街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产物,是六星放射形的街区,体现的是现代田园城市的规划理念,世界罕见,中国仅有。六星街自规划建成起,就是一个各民族集居的街区。在现代民族工业发展和外来文化影响的背景下,六星街形成中西文化交流和各族文化交融多元一体的开放格局。这就是六星街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和契合当代改革开放历史大势的现实意义。
伊宁市六星街作为新疆有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独特的历史人文价值。她不仅是伊宁市的靓丽风景,更是伊宁市的重要城市文脉。1934年伊犁首府由惠远迁来宁远(今天的伊宁市),正当六星街以最新的城建理念规划建设,六星街成为伊犁首府宁远迈向现代化城市的第一个标志。
伊犁以伊犁河而得名,唐代称为伊丽水,清代称为伊犁河。伊犁银满伊江,金生丽水,气候温润,水土肥沃,物产富饶,风景秀美。伊犁自古以来就是交错连接丝绸之路北中南三道的重镇和节点,是东西文化交汇的文化熔炉,也是各个民族交融的民族熔炉。
伊犁河中上游历史上产生过多座国际城市。清代乾隆年间筑伊犁九城,设伊犁将军府于惠远城。170年后的1934年,伊犁首府由惠远城迁至宁远城。1952年经国务院批准,宁远城正式从宁远县即现伊宁县析置设市,命名为伊宁市。1954年成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
在清代,将军府起初设在绥定城,后因绥定城规模较小,难以容纳众多的街署和驻兵,遂于1765年移驻惠远城,并以惠远城为中心,相继在其周围建起宁远城(今伊宁)、惠宁城(今伊宁市巴彦岱镇)、塔勒奇城(今霍城县境内)德城(今霍城县清水河镇)、广仁城(今霍城县芦草沟)、拱寰城(老霍城县城)和熙春城(今伊宁市西城盘子),史称“伊犁九城”。
1909年,伊犁高桥子皮革厂由惠远城迁至宁远城郊,扩建并引进德国机器和工艺加工皮革,成为新疆民族工业的第一座现代化工厂,仅比上海江南制革公司晚三年。为解决工厂工人和工人生活住宅区。聘请德国工程师瓦斯里设计了一个由中心花园向外辐射6条街道的六边形街区。“三条道路通工厂,三条道路通市场”,因街区整体上呈六边星状,故称“六星街”,形成了西北边陲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曾说过,汇聚世界四大文化体系华夏文化、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西方文化为一处的地方就是新疆。而在伊宁市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历史文化等原因,东西文化交流,各民族相互影响,兼收并蓄,使之成为我国一体多元,文化交融,民族风情多彩而浓郁的历史文化名城。
六星街位于新疆伊犁自治州伊宁市区内西北侧,东起江苏路,南邻解放路,西至伊犁师范学院,北邻环城北路,现在的街区名并不叫六星街,而是由黎光街、工人街、赛依拉木街3条街从中心广场辐射出6条主干道,把街区分成六个扇形小区,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六边形街区,街道两侧风格各异的庭院依次展现,井然有序。在这个占地面积只有47公顷的街区内,居住着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等多个民族的居民。各民族手足相亲、精神相依、守望相助、人心归聚,相互交往交流交融。
塔塔尔族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长衣,下配赤色窄腿长裤,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球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塔塔尔族妇女通常穿连衣裙,多为白、紫、红等颜色,素雅中透示着娇艳。喜欢穿一种镶有半绉边长裙,脚蹬喀以喀花皮鞋或长筒靴。头戴锄有很多色珠的绣花小帽,帽上披一块彩色透明的纱巾,配以各种质地的耳环、项链、胸针、手镯、戒指等。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灵巧的双手不仅在各种服饰上绣上美丽的花纹,同时还为桌布、墙围、床围等绣上多姿多彩的花纹和图案。
通常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穿一种宽袖、竖领、对襟的白色绣花衬衣在衬衣的领口、袖口、胸前大都绣着十字形、菱形等几何图案花纹,色彩和谐、美观。在白色衬衣外,再套一件齐腰短背心。这种黑白两色的强烈反差搭配,在男子的服饰上更为普遍。
俄罗斯族男子多穿长及膝盖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春秋穿粗呢上衣或长袍,冬天则穿羊皮短衣或皮大衣,喜庆书日爱穿彩色衬衣。妇女夏季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檬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穿绸制的绣花村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
妇女夏季穿粗布衬衣,外套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穿毛织长裙。喜庆节日穿绸制的绣花衬衣。男女都穿毡靴、皮靴和皮鞋。男子戴呢帽和带耳罩的毛皮帽。少女梳独辫,把彩色发带和小玻璃球编在辫子里,头发可外露。已婚妇女则梳两条辫子,盘于头顶,再用头巾或帽子罩上。
回族服饰的主要标志在头部。男子们都喜爱戴用白色制作的圆帽,圆帽分两种,一种是平顶的,一种是六棱形的。讲究的人,还在圆帽上刺上精美的图案。回族妇女常戴盖头。盖头也有讲究,老年妇女戴白色的,显得洁白大方;中年妇女戴黑色的,显得庄重高雅;未婚女子戴绿色的,显得清新秀丽。不少已婚妇女平时也戴白色或黑色的带治圆帽。圆帽分一种是用白漂布制成的,一种是用白线或黑色丝线织,往往还织成秀美的几何图案。
服装方面,回族老汉爱穿白色村衫,外套黑坎肩(老乡称马夹”)。回族老年妇女冬季戴黑色或褐色头巾,夏季则戴白纱巾,并有扎裤褪的习惯。青年妇女冬季戴红、绿色或兰色头巾,夏季戴红、绿、黄等色的薄纱巾。山区回族妇女爱穿绣花鞋,并有扎耳孔戴耳环的习惯。
锡伯族,除夕晚全家一起动手包饺子,正月初一五更饺子下锅;初二要吃长寿面,做长寿面时先做好肉汤,然后将面另煮熟,捞出过水食用时加肉汤,象征着送旧迎新。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富花、对联,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年三十包饺子。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骏马,骑串康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进行赛马比赛。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聚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按辈分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帕斯喀节的日期因历法不同而不完全固定,通常是在每年农历春分后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举行,多为四月上旬。节日前40天,按照习俗,这天俄罗斯族群众要互相串门祝贺,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每家除了准备丰富多彩的“比切尼”(糕点)以外,还要准备煮熟的彩色鸡蛋,鸡蛋的颜色除了白色之外,要有其他色彩。进门一个彩色鸡蛋,表示庆贺。
撒班节,据塔塔尔族传说,由于撒班的产生,促进了塔塔尔族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撒班节通常是在冰雪消融、大地回的某一个晴朗的日子,即在每年春播和夏收之间的某一天举行节日活动,预祝丰收的好年景,祝福美满的新生活,撒班节的庆祝活动多在风量优美的野外举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举行摔摔跤、赛跑、穿麻袋赛跑、叼匙竞走等活动。
春节,白族、壮族、京族、东乡族、哈尼族、布依族、瑶族、景颇族、拉祜族都有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庆祝春节的特色活动。伊宁市各族人民也举行贴春联、挂灯笼、相互拜年、猜灯谜等一系列庆祝活动,
纳吾鲁孜节的日期是每年公历三月二十二日,这一天的白天和黑夜一样长,正值我国农历节气的“春分”因此”纳吾鲁孜”节也叫迎春节。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祝贺节日,在节目的白天,还要举行赛马、叼羊、姑娘追等富有情趣的、别具一格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唱歌跳舞,纳吾鲁孜节过后,在农村,紧张的春耕生产就开始了。
西迁节是锡伯民族的西迁戍边纪念日,因时间是农历四月十八日,所以又叫怀亲节。每年节日,新疆锡伯族群众就会欢聚一起,共进野餐,表演歌舞,以纪念祖辈驻防戍边的英雄业绩。
六星街的特色建筑文化,各式民族特色庭院和民居,沿着放射性的街道在环形扩散模式下依次布置井然有序。这里似是城市中的一处展览中心,展示着各类浓缩的特色街景建筑以及民俗文化生活场景。
这里的建筑各具特色,很容易区分又相互影响着:维吾尔族的有着穹形的拱门,门前种着桑树;回族人家院里栽种的果树常探出围墙,门窗上有编织好看的渐变色门帘和窗帘;俄罗斯的房屋则有尖顶和高台。
六星街是由黎光街、工人街、赛依拉木街从中心点分散出去成为六条主街道。在每一条主街道上又分成若干小街道,如黎光街一巷、二巷,直到七巷。工人街的得名,源于原高桥子皮革厂即解放后的国营伊犁州利群皮革厂的工人曾经在这一带大量居住。
漫步六星街,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街边一扇扇精美绝伦的窗户。这些窗户的结构大都是双层设计,窗户的上方有遮挡雨雪的窗檐,玻璃窗外还设有一道木窗及木质或铁质的斜向加固条。而窗户和房檐装饰的木质雕刻花纹装饰,也保留了本土的建筑特色。
六星街区,有黎光街和工人街通向繁华热闹的解放路。但这里却田园般地宁静,整齐的街道呈六个扇面缓缓延伸,一座座花团锦绣的庭院沿街分布。庭院的墙壁被粉刷成蓝色、绿色、橘红色、紫粉色……在树木的掩映下显得幽静舒适,好似画卷里的世外桃园。
“闹市通幽”是六星街很贴切的注解,小巷深处,苹果树、杏树、桃树、桑葚、沙枣等果树都安静地生长着,果子挂满庭院,这也使“苹果城”满溢“春来满城苹果花,秋至满城苹果香”的芳香。
六星街的院子,家家户户各有特色,庭院经济已遍布大街小巷,目前,在新时代党和政府各级的关怀和指导下,六星街已逐步发展成为包括特色街区旅游、文化展示、庭院经济、特色民宿、特色餐饮娱乐、工艺品加工与零售等一体化的大型特色街区和风情田园小镇。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共性与个性交相辉映的文化艺术。这些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灿烂文化,不断完善、相互影响、互相交融。各民族传统文化娱乐活动,为这个西北边城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
六星街的歌舞和器乐。作为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具备浓郁地域特色的新疆地区音乐文化和舞蹈文化,不仅在新疆地区繁荣发展,也受到了全国人民的欢迎。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长期交流交融,共同推动了今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的发展。唐代诗人岑参的诗句“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就是这种多元一体文化繁荣景象的写照。
古代西域音乐舞蹈以它那强烈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扣人心弦、引人入胜。“西域歌舞热”很快风靡全国,尤其是“胡旋舞”成了当时内地最为流行、最为时髦的少数民族舞蹈,从宫廷到民间出现了“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指胡旋舞)”(白居易,祖籍西域龟兹)、“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王建)的情景。
由此可见,古代西域歌舞不仅为本地各族人民提供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带来无尽的欢乐、偷悦,而且在促进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丰富中华文化内涵、活跃内地人们的文化生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友谊等方面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
亚历山大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收藏手风琴,目前收藏的手风琴数量已达800多架,他不仅收藏手风琴弹奏手风琴,还创作出20多首手风琴乐曲。随便一台手风琴,他都能说出其历史和特色,如数家珍。他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建一个手风琴博指馆。
亚历山大有一个特殊的技能:不用调音器,单凭耳朵听就能让坏掉的手风琴重新“说话”。只上过两年小学的他却创作出20多首手风琴乐曲。他于2012年参加了深圳卫视《年代秀》节目录制,他对手风琴的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也让更多人了解他的“手风琴博物馆之梦”。伊宁市人民政府得知后,投资为亚历山大建造了一座手风琴珍藏馆。亚历山大高兴地说:“政府出资帮我圆梦,我很开心,这样就有更多的朋友可以参观手风琴展并了解手风琴文化了”。
六星街独特的六角形街巷格局与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念有很大不同,对于研究伊犁建筑史学、城市发展史学以及民俗学等方面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延续古街区的历史文脉以及古老民俗文化,目前,六星街已被伊宁市政府列入历史文化街区进行保护,2009年伊宁市政府将六星街列为旧城保护性改造的重点项目,投资3000多万元拓宽、硬化道路,修建供排水管道,安装路灯。保留了六星街内古建筑的原始风貌,让六星街历史得以继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