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旋律
(2024-11-30 18:18:59)
标签:
写作 |
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旋律
2024年11月26日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田伊凡
今天,老师让我们读了《盐渎》杂志。打开杂志的首页,第一眼就看到我们高一3班同学和邓老师的合照,看到因为分班许久没见到的同学的照片,感到很开心以及怀念。
打开目录,让我第一眼关注到的是胡少卿写的《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它让我认识了一位诗人——海子。海子的诗有很多处于草稿状态,并没有最终写完,但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一种灵感,他只是还来不及赋予这些灵感一个完美的形式。他拓展了新诗的想象力,他创造了一种青春的现代样式,他单薄然而锋利,像烟火爆炸一般灿烂。我记住了一首短诗,“天越来越黑了,妈妈越来越老了”。这是一位孩子在洗澡时对他的母亲说的。让我想起母亲眼角不知何时长出来的鱼尾纹,一双白胖手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变得沧桑的。想到那么和蔼可亲的母亲也会变成佝偻着脊背、走路慢悠悠的小老太太,眼泪便不由自主地在眼眶中打转。
第二篇看了邓老师的《援疆日记》。邓老师是一位非常和蔼可亲的语文老师。在她刚到我们学校时,她会在每节语文课下课时叫一个同学和她聊天,聊刚步入高中的心情,聊我们的理想、目标。我很喜欢她,她很爱看书。她每天上下班,手中都提着大包小包,里面一定会有一本书。她也爱记录生活,喜欢把每天的援疆生活写成日记,发表在她的公众号上,有日常生活,有我们写的家乡作文,有同学们的目标和梦想。她还是一位非常活泼的老师,会教我们做人、做事,会跳舞,会将古诗文编成歌曲。
很高兴今天读了《盐渎》这本杂志,让我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语文老师,让我知道“写诗首先在于做人”这个道理,知道诗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它是我们内心深处的旋律。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张仔妮
首次读《盐渎》,发现《盐渎》是一本旨在弘扬千年盐渎文化,展示文化盐都魅力的杂志。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篇张晓惠写的《舞之渡》的文章,非常吸引我。
张晓惠的《舞之渡》是一部纯属虚构的小说。小说背景是按照当年的鲁艺校园和盐城大街来写的。小说体现了主人公秦磊生命路途的坎坷。江朝阳,文化局副局长,性格温和,不动声色地关注、关爱着秦磊。小说通过讲述秦磊与江朝阳的几次对话拉开序幕,后面江朝阳对秦磊的帮助、关心,使秦磊深深地爱上了江朝阳。但两人的关系复杂,不能终成眷属,只能留一半清醒,留一半沉醉,至少梦中有你追随……的局面。结合埋在心底的种子、张晓惠的发言、知晓了《舞之渡》是讲述一群文艺小人物在大时代面前的挣扎、哭泣和自强不息的故事。文中有着盐城独特的标志与变迁、对人性的直视与剖析,主人公将自己的一生及下一代摆渡到梦想的彼岸。
《舞之渡》让我明白我们应该同秦磊一样,在坎坷的路途中执着、坚强,要以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毅力度过漫长的险境,坚持自己的梦想。
读《盐渎》杂志,我看到了许多名家对家乡、对文学、对景色的感悟,它们集中体现了弘扬千年盐渎文化,展现文化盐都魅力的特点,让我明白了我们要弘扬家乡文化、中华文化,展现文学魅力。
总之,《盐渎》杂志让我深深地沉迷于其文学魅力,深刻体味它的特别意义。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易元楷
今天上晚课,老师突然给我们一个小惊喜,发了《盐渎》杂志给我们阅读。杂志上面刊载了老师的《援疆日记》和同学们介绍家乡的文章。我原是高一1班的学生,读了这本杂志,尤其是看了老师写的第一篇日记后,我对老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
我在小学时,因为老师非常的凶和严厉,导致我对老师有恐惧之感。但在这篇日记里,看到师生聊天是那么的轻松,陌生的师生也可以聊很多话题。在聊天时老师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而且聊天还能更好地促进关系。“教育的关键是关系”,这是美国教育家丽塔·波尔逊说的。老师不光在课上传授知识,课后还会和学生聊聊天,更好地去了解学生,对教育有帮助。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样,下课后又是一个样子。上课是安安静静的,下课了却恰恰相反,我就是其中一员。我感觉上课时就像是被束缚了一样,放不开。上课很安静,可能是小学时候害怕老师的缘故吧。校长詹大年说:“教育是建构良好的关系。”聊天不光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的一个好方法,还能让老师更多地了解学生、理解学生。
读完学生作文后,我了解了少数民族的一些传统和风俗,我们家乡的风景和美食,还有那些热情好客的家乡人。
读完邓敏老师的日记,我对老师有了不一样的认识,从凶、严厉到理解和尊重,从中让我明白了很多道理。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马伟伦
在这个不完整的假期的周日晚上,回到学校进行晚自习,有幸阅读了《盐渎》这本杂志。这是语文老师以及她上学期的学生都有参与创作的一本杂志。
我读了几篇文章,发觉其中的文章还是相当具有文学气息的。虽不是第一次看文学杂志,却还是被震惊到了,不禁赞叹这些文笔比我好的人。看到其中同级学生写的介绍家乡的文章,又使我眼前一亮。因为这其中的几个地方,我并不了解。由于我生在县城,对这些乡镇场相当不熟悉。但在看了这些同学的介绍后,我仿佛看到了那里的风土人情,目睹了田间村落的安详生活,望到了山脚下叼着羊的牧羊人。我甚至不相信与我同年级的人里面有这样的高手。
而我在杂志中,又读到了对一些描写内地城市的文章。由于,从小到大超百分之九十的时间,我都是在县城度过的。所以,每当读到与其他城市有关的文章时,我便会有极大的阅读兴趣。我也喜欢阅读写他人的经历与感受的文章。靠着自身微弱的共情能力,去与文中所写之人或作者共鸣。在脑中经历他们在文中走过的路程,用心去寻找相同的体会。
对我而言,阅读可以使我的大脑得到充分的活跃。那种靠着阅读文字去和作品人物共情的过程也能使我有好的情绪。总体来说,在读过这本杂志后,我产生了许多非常奇妙的感受。
我读《盐渎》杂志
高二(1)班 阿依比克
我对《盐渎》杂志充满了好奇,因为看到许许多多熟悉的名字。打开书的封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我的语文老师——邓敏老师。有一张老师在新疆赛里木湖拍的照片以及对老师的介绍。看到老师有这么多的荣誉称号,我感到很骄傲,也很开心。这么优秀的女性老师来给我们教书,好幸福。
紧接着往后翻,我看到好几位同学写的介绍自己家乡的文章。全是我们新疆察查尔县高级中学的学生,让我感觉很惊喜,我的同学们居然在书里出现了。
这本书有23篇文章,我也认识了16位才华横溢的作家们。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都让人沉醉其中。文章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名句和诗句,让我受益匪浅。邓敏老师的《援疆日记》,用文字真实地记录下与新疆孩子们的情感交流、教学体会,记录着班级学生的一点一滴的进步。邓敏老师对学生的爱就像是缓慢流淌的小溪流,润物无声。
丁立梅老师的《想再去一趟新疆了》,也让我印象深刻。因为描写的也正是我们家乡——新疆察布查尔县。新疆是个好地方,风光美,人更美。我爱我的家乡,也感谢丁立梅老师对新疆的热爱。新疆欢迎所有人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