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采飞扬之颁奖词扮靓作文语言(四)
(2024-11-25 10:07:50)
标签:
写作 |
文采飞扬之颁奖词扮靓作文语言(四)
2024年11月18日
PPT:【颁奖词应用小技巧】
【应用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荀子》:“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礼记》:“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材料二我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在生活中,我们常看到一些无“礼”的现象:学校食堂买饭不排队,升国旗时交头接耳,在公物上乱涂乱画,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手丢弃垃圾,高铁霸座等。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针对材料中提到的无“礼”现象,写一个片段,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颁奖词应用的小技巧。第一运用颁奖词的同时,一定记得要加上论证主题。简单地说,就是你用的颁奖词、举的例子一定要跟论证主题扯上关系。比如,运用钱学森的颁奖词,就直接将颁奖词“搬到”议论文里独成一段,那肯定是不行的。谁知道你想论证的是“爱国”,还是“钻研”,抑或是“奉献”?所以,在运用颁奖词的前后一定要加上有关论证主题的内容,这样主题才明确。第二颁奖词可以一专多能,我们今天练的几个颁奖词可以用到好多主题中去。下面我们进行一个整体应用练习,这是我们期中考试的作文,文明礼仪。同学们用诸葛亮的颁奖词或察高教师颁奖词进行片段练习。这次练习可以向颁奖词学内容,也可以学语言,不受限制。
PPT:【文明礼仪】
诸葛亮颁奖词:
他六出祁山只为国家能早日统一;他七擒孟获只为民族能和谐共处。中军帐里,他实践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五丈原前,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
一颗忠心,两朝元老,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五丈原头,八卦阵中,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察高教师颁奖词:
你是教育战线上的园丁,用爱与责任培育着祖国的花朵。你不仅教书,更注重育人,用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你让孩子们懂得了尊重、礼貌和友爱,用心灵的火花点燃了他们心中的文明之灯。你的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导,都是对文明礼仪的传承。
生18:是一夜托孤,许下半辈誓言;是三顾茅庐,附上一辈才干;是出师一表,真名于世。你足不出户,但识天下大势。您说过“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您的一生是对忠诚与礼仪的不懈追求。您的品德更是令人敬仰。你清廉自守,不图个人名利。与人相交,更是以礼相待。你以其卓越的智慧、深遂的谋略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礼仪的楷模。
师:我提个建议,这次主题词是文明礼仪,所以写诸葛亮的话要压缩,把礼仪放大,多阐释你关于文明礼仪的认识。来,下一个。
生19:自古中国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文明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备受推崇。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中国范儿”,也使“礼”的内涵越来越丰富,“礼”是“贫贱不移”的个人修养,是“敬而无失”的规矩纪律,是“兼济天下”的社会公德。诸葛亮,六出祁山,只为国家能早日统一;七擒孟获,只为民族能和谐共处。他实践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是礼的至高境界。作为文化的传承者,我们需向古代先贤学习,学礼行礼,立起大国形象。
师:有进步,增加了主题的分量。
生20:在这个智慧与风度并重的时代,我们特别致敬历史的璀璨星辰——诸葛亮。他卓越的智慧照亮三国,更以文明礼仪典范赢得千古敬仰。他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分明。在治国理政中,他注重任人唯贤,妥善解决民族矛盾,深受人民拥戴。此外,诸葛亮在个人品德方面也极为注重礼仪。他在《诫子书》中曾提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人,也体现他在文明方面的卓越贡献,成为后世景仰的楷模。
师:虽然行为中提到礼仪,但主体更像是颁奖词,而不是议论文。第二,没有按照要求运用我们提供的诸葛亮的颁奖词。
生21:不学礼,无以立。“礼”是立身的根本,也是成功的关键因素。礼上合天道,下顺人情,是事业成功的保障。一个人要学会礼,具备礼仪礼貌,才能立足于社会。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如一颗璀璨的明星,散发着文明礼仪的光芒。他六出祁山只为国家能早日统一,是礼;他七擒孟获只为民族能和谐共处,是礼;中军帐里,他实践着一个读书人所应有的理想,是礼;五丈原前,他完成了一段无愧生命的艰辛历程,亦关乎礼。他的一生不仅展现了非凡的谋略与才智,更蕴含着青年在追求文明礼仪路上的深刻启示。
师:很好。这就回到礼的中心上来了。
生22:礼者,敬人也。“礼”是为人的智慧,彰显的是气度风度。三顾茅庐而三分天下,刘备礼聘诸葛亮,终成蜀汉大业;六出祁山而七擒孟获,诸葛亮礼待孟获,赢得了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在文明礼仪的学习中,要强调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谦逊、不骄、不躁的态度,尊重他人,提升自己。
师:这个就很活套了,不拘泥于诸葛亮的事例,可以化用颁奖词的语言,达到论证的效果。
生23:“礼”是我们每一个人行事做人的规范,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每一个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每一个国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诸葛亮赤胆忠心,足智多谋,助他人之霸业,成自己之威名。他从不上马,但武臣归心。他足不出户,但识天下大势。他戛然一笑,但叫天下三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他用耿耿忠心立起后代之楷模,用满腔热血唤起爱国志士。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展现出诸葛亮这般礼贤下士、待人忠诚的品格。
师:诸葛亮那部分还是多了,突出礼贤下士这一点就可以了。试着改一改呢?
生23:“礼”是我们每一个人行事做人的规范,是我们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准则,是每一个家庭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每一个国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基础。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诸葛亮七擒孟获,礼待他人,赢得民族和谐共处的局面;他从不上马,礼贤下士,赢得武臣归心;他赤胆忠心,礼应君王,成就西蜀霸业。我们青年一代也应像诸葛亮一样弘扬礼义精神,共同创造一个文明、和谐的美好世界。
师:这样改就合理多了。下面看看大家是如何运用察高教师颁奖词的。
生24:在这个敬意的时刻,我们向您致以崇高敬意。您是知识传播者,更是礼仪践行者。课堂上,礼是规范,更是精神熏陶。您以身作则,教我们成长前进。您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您指导我们待人以礼,处事以和。微笑、鼓励是对我们最好的礼遇。今天,我们以诚挚敬意将荣誉献给您,感谢您用礼的力量点亮前行灯塔。
师:虽然突出了“礼”,但听起来更像颁奖词,而不像议论文。大家记住我们写的是关于“文明礼仪”的议论文片段。
生25:要循“礼”而行,弘扬礼义精神。老师用礼规范自己,并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在以礼相待的师生关系中处处体现着礼的传承和弘扬。在向我们讲解题目时的以礼相待,在生活中的平等相待,平时循循善诱的话语中的礼貌待人,让孩子们懂得了尊重、礼貌和友爱。老师用心灵的火花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文明之灯。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导,都是对文明礼仪的传承。我们要坚信通过引导,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形成共识,趋而知礼。
师:排比式的传承礼的句子,写得很好。
生26:行礼育人。礼在教化育人的过程中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习总书记强调的“让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正需要家长、老师、乃至整个社会形成合力,给予青少年更多的正能量。而教师正是礼的化身,言行举止皆为表率。课堂上,对知识的传授充满尊重之礼,平等对待每一位求知若渴的学子。校园中,与同事相处尽显谦逊之礼,互帮互助,共筑和谐环境。对待家长展现出诚挚之礼,沟通顺畅,家校共育。教师用礼编织教育之网,让学生在文明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生27:礼仪,是一个人精神土壤所开出的美丽之花,是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文化之基。礼是友爱尊重,礼是爱与责任,礼是言传身教,每一个礼貌的言行都会点燃他人心中的文明之灯,每一次恪守公共秩序的活动都是对文明礼仪的传承。让我们常怀礼仪之心,齐做知礼守礼的时代新人。
生28:学礼立身。礼是一种个人美德,它既内化为思想品质,又展现在言谈举止中。作为大国公民,我们除了要有健康的体魄,更需要良好的精神风貌。教师是教育战线上的园丁,用爱与责任培育着祖国的花朵。教师不仅注重教书本知识,更注重教学生学礼立身。当然,立人先立己,教师用言传身教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让学生懂得尊重、礼貌和友爱,用心灵的火花点燃了学生心中的文明之灯。每一堂课,每一次教导,都是对文明礼仪的进行传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礼是一场“持久战”,应时时事事提醒自己提升个人文明修养,加强品德建设。
师:同学们或引用颁奖词,或对其进行合理改造,或截取其中的词句使用,都在有效地学习和运用颁奖词。大家也会比较、发觉自己的语言在颁奖词的运用学习中发生了变化,明显上升了一个台阶。这样,这堂课就有效果了。
都说作文靠文采,可文采从哪里来?一般来说,颁奖词就是一个改造我们语言的很好用的元素。颁奖词中既涉及人物的典型事迹,又涉及对其事迹的评述和阐释。颁奖词中既有论据内容,又有论证内容,而且颁奖词的文辞还十分优美——可以为文章平添文采。可以说,颁奖词是一种非常值得收集和利用的作文素材。希望大家在今后的作文中多多利用颁奖词让自己的文笔“飞起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