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尔羌王宫和阿曼尼沙罕纪念陵

(2024-10-28 22:48:09)
标签:

旅游

 叶尔羌王宫和阿曼尼沙罕纪念陵

 2024年10月29      星期       大风

莎车老城慢慢逛还是很有看头的,上午准备晃到12点去老城墙遗址公园那看一个小时的“十二木卡姆”表演。我找了一条昨天没走过的路。从人民公园穿过去,不过人民公园边的池塘显然没保护好,已脏得不成样子。网上说当地有名的一个大巴扎内也有露天舞场,但我找过去,没看到,可能来得太早了。

12点半前,演出开始,坐了不少客人。歌舞和乐器表演都不错,主持人的声音特别动听,但介绍乐器的时间太长了,不像是一个纯粹的“十二木卡姆”说唱表演。外地观众来了解一下民族艺术,还说得过去,但对我这样的在新疆已看过大小档次无数场表演的人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我还是更喜欢昨天在喀赞其街上的露天舞台的民间艺人的表演,喜欢那种众生同乐的歌舞表演,那个更真诚,商业气息不那么浓。

看完表演出来,好似冥冥之中有什么在指引我,我走进路过的一家私人医院。突然感觉好生熟悉,哦,去年来喀什时大丰农药厂的姜总曾带我们来过。一年前,也是国庆,我们在这个医院坐了好一会儿。那时候不知道王宫就在旁边,若知道去年就进得去了,不必留下什么遗憾了。但有时候真的仿若有一股无形的力量在指引,当天我还接到了姜总的电话,他在伊犁那边,所以就想到了我。这些巧合的小事件增加了生活的传奇色彩。

今天主要就是逛莎车非遗博览园那一圈的景点的,都在阿勒屯街两边。先进叶尔羌汗国王陵阿曼尼沙罕纪念陵,两处景点在一起,并不大。在广场上就能看到的白色亭子就是阿曼尼沙罕纪念陵,因为是音乐家的陵,所以亭子四周都雕镂的是“十二木卡姆”的乐器和浪漫、睿智的歌词。叶尔羌汗国王陵在里面的高地上,有大大小小不少石棺,纹饰越精美,说明身份越高贵。维吾尔族人的生死观和我们不一样,所以对坟墓没什么忌讳。王陵就在闹市区,还有一些石棺就在居民住的巷子里。

阿勒屯古寺在王陵旁边,但写着宗教场所谢绝参观。只能拍外围照片。街对面就是王宫,也叫莎车非遗博览园。可恨的是,正在维修,不得入内。许多人因为这个原因放弃了来莎车,因为大家就是冲着王宫来的。我也不死心,除了对外观一顿猛拍,又爬到对面住宅楼上,打算从天台拍。可惜去了,证明此路不通。我还是不死心,围着王宫走一圈,走到一处偏门。那个厚厚的大木门被我一推,竟然动了。我抑制心中的狂喜,推开一道门缝,悄悄侧身进去,走到院内,没什么人,远处有一名保安。我再溜得快一点,就可以绕到后面慢慢瞧了。可惜,我还是被保安看见了,干脆在他驱逐我的时候,对着园子一顿猛拍。估计我是今天最幸运的了,因为我到底进去了,看到了,还拍下了照片。也许这就是冥冥之中的指引。

心诚则灵!

下午临别莎车前,还是在喀赞其街上的那个民间表演场地从未让我失望。我跟维吾尔族老大爷买了一碗鹰嘴豆,请他帮我看衣物,我上场酣畅淋漓地跳了一会儿舞。回来时,老大爷一边递给我帮忙看管的东西,一边笑着向我竖起大拇指。旁边一群坐在长桌旁的大爷们也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我拔下在大爷摊位上充电的手机,道了声“感谢”,离开了。

莎车,我估计很难再回来了,但我的舞魂留在了这里。热爱舞蹈的人,应该是对生活满怀热情的人。我喜欢这里的热情奔放的音乐和欢快动人的舞姿。

如果我梦见自己在尽情摇摆,那一定是在莎车。

 

叶尔羌汗国,明代新疆建立的伊斯兰教地方政权,史籍称“蒙兀儿汗国”、“蒙古利亚国”、“赛义德汗国”等。辖地为“阿尔蒂沙尔”(即六城:喀什噶尔、叶尔羌、于阗、英吉莎、阿克叶尔羌汗国苏、乌什),盛时包括吐鲁番、焉耆和费尔干纳。

叶尔羌汗宫即后来的莎车非遗博览园,建筑华丽铺张,气势磅礴。莎车非物资文化遗产博览园的建筑风格仿照了古代的叶尔羌汗国王宫(莎车王府),分为四个区域: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镇,该地区坐落于古代丝绸之路南道的尽头,整个景点弥漫着浓浓中亚风情,仿佛走进西域之梦。

叶尔羌汗王宫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庭所在,现在通过对旧址基础进行精细的加工和全面的重建,使得这座昔日的王宫焕发出了它应有的宏伟气势。

叶尔羌汗国是由察合台后裔、东察合台汗国满速尔汗的三弟赛依德,于1514年在原察合台汗国的旧地上创立的一个国家,维持至1680年为准噶尔汗国所灭,历时166年。中亚则因其国是由成吉思汗的后裔建立,因此称为蒙兀儿斯坦国。

叶尔羌汗国的首都在莎车,因首府为叶尔羌(今莎车),故名。鼎盛时期的疆域包括吐鲁番、哈密、塔里木盆地。汗国版图的东方是嘉峪关、南方是西藏、西南是克什米尔、西方与乌兹别克布哈拉汗国为邻,与乌兹别克以费尔干纳谷地为界,北方以天山为界,与东察合台吐鲁番汗国(后被噶尔丹的准噶尔汗国所消灭)相邻。

叶尔羌汗国王宫建筑规模宏大,远望气势恢宏、近观富丽堂皇,走廊雕梁画栋,圆顶林立穿空,装饰精美绝伦。建筑群主要包括正门、前殿、前亭、中殿、中亭、后殿、后亭、礼拜殿、后花园等。从前到后,从左到右,互相贯通而又迂回曲折,俨然是一座坚不可摧而又美轮美奂的城堡。

这个建筑群具有比较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伊斯兰建筑的历史漫长而丰富,从简单朴素的风格到复杂精致的风格,再到现代化的风格,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魅力。

伊斯兰建筑的传统风格始终强调装饰和细节,强调对称性和几何图案,同时也注重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尊重。伊斯兰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世纪,从起源地阿拉伯半岛传播到整个伊斯兰世界,包括北非、西班牙、土耳其、伊朗、印度、中亚和东南亚等地。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伊斯兰建筑形式不断演变,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和风格,但仍然保持着一致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壁纸和地毯是现代伊斯兰建筑装饰的重要形式,它们可以打造出具有文化和历史意义的装饰效果。现代伊斯兰建筑中的壁纸和地毯多采用传统伊斯兰文化和艺术元素,如花卉、几何图案、阿拉伯文字等,注重细节的精致和装饰效果的和谐统一。

建筑群中有一栋宏伟建筑,上书“印象丝路”,是一个豪华餐厅!里面布置极具民族特色,富丽堂皇,美轮美奂。奢华的吊灯和穹顶。灯饰是现代伊斯兰建筑装饰的一种重要元素,它可以营造出温馨的氛围和独特的装饰效果。现代伊斯兰建筑中的灯饰多采用传统的阿拉伯式灯饰,如吊灯、壁灯等,注重形式和装饰的精致。而具有天窗的穹顶则将建筑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通过透明的天窗将自然光引入到室内,促进自然通风,使建筑更加符合人类的生态环境,优化了建筑的能源效率。餐厅正中是个造型别致、装饰华丽的舞台,漂亮极了!

院子中伊斯兰风格的亭子,与我国传统建筑中飞檐翘角的亭子有较大的差异。几何图案是传统伊斯兰建筑装饰的重要元素,现代伊斯兰建筑在保留传统几何图案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的元素,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装饰风格。

伊斯兰风格的长廊。在这种风格的建筑中,可以见到大量的拱形结构,从门到窗,从厅到殿、以及墙壁装饰等。

伊斯兰风格的建筑中大量运用了镂空镶嵌的建筑元素,这是一些由木头、粘土、砖块或石头制成的穿孔屏风,可以调节光、热、通风和湿度,并创造一个半隐密的空间。

这里充满了浓浓的西域风情,色彩绚丽的屋顶与素雅的墙面构成了极富美感的视觉享受。带有彩画的拱形屋顶。复古典雅的走廊,几何纹样的壁砖,简洁大方的纹样,精湛细腻的立体墙面,无一不显示出当年叶尔羌汗国鼎盛时期皇宫的辉煌。这里现在是莎车古城的核心,莎车最美的风景,徜徉过后,会在你心中留下深刻美好的印象。

莎车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曾几度成为西域闻名遐迩的部落国,先后称为莎车国、渠沙国、叶尔羌汗国,是古丝绸之路的要冲,军事驻守重地,是一座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中亚文化与西域文化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名城。

莎车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是一个展示和保护莎车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题公园,位于县城东南约5公里处的莎车河畔。这里汇集了莎车当地的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手工艺、民间技艺、民间知识、民间仪式等,共有200多个项目。

博览园的建筑风格仿照了古代的莎车府,分为四个区域:东区、西区、南区和北区。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主题,分别是音乐舞蹈区、戏剧曲艺区、手工艺区和民间技艺区。每个区域都有一个展示馆,用来展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物、图片、视频等。

在博览园中,每天的上、下午各有一场由莎车民间艺人进行的非遗表演,主要表演内容为南疆最著名的“十二木卡姆”。当你倾听着《十二木卡姆》片段的演出,沉浸在宫内墙面上的名言之中,仿佛时光倒流,历史的篇章在眼前翻涌。

十二木卡姆发源于新疆莎车等地,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是维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大贡献,这种音乐形式在世界各民族的艺术史上独树一帜,堪称一绝。

除了十二木卡姆外,博览园中还专门展出介绍了同样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喀群赛乃姆”。喀群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广泛流传于天山南北的城镇乡村,是维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维吾尔人每逢喜庆佳节、婚礼仪式、亲友欢聚都要举行晚会并热情地跳起赛乃姆以表庆祝。

还可看到进行织布表演的维族大爷。维族大爷手中织布用的梭子看来已经有不少年头了,上面已有一层包浆。梭子是伴随织布机一同诞生的古老工具,我国在战国到汉代之际即已使用梭子。梭子中含有线轴,在经线的夹角中来回穿梭时像蜘蛛吐丝般拉出纬线,同时经线则配合变换着夹角由正角到0角到负角,就把纬线一行行地编在经线之间了,布就这样织出来了。

在维吾尔族百年传承的传说中,艾里甫与赛乃姆的爱情故事广为传颂。他们之间的故事充满着很多感人的细节。在经历了无数的分离和悲伤之后,艾里甫和赛乃姆在彼此之间坚定的爱意的支持下最终走到了一起。如今为了向他们的爱情致以崇高的敬意,博览园内以“艾里甫的家”和“赛乃姆的家”为名分别设置了两个展厅,集中展示了维吾尔族住所的室内布置。“赛乃姆的家”展厅布置陈设源自维吾尔族民间叙事长诗《艾里甫与赛乃姆》中的相关描述,诗中叙述了阿巴斯国王之女赛乃姆的故事。

博览园中有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等少数民族的专设展示厅,详细介绍了这些民族的人文、饮食、服装以及房内装饰特色,呈现着生活在这片区域少数民族历史的最佳注解,有丰富多样的民俗活动,还有许多精美的工艺品供游客欣赏。

 

叶尔羌汗国王陵,也称阿勒屯麻扎,“阿勒屯”汉语意为“金子”,“麻扎”则为“坟墓”位于新疆喀什地区莎车县老城和新城之间的阿勒屯德尔瓦兹以北。该王陵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最初是为悼念赛义德王朝第一个汗王苏里唐赛义德而兴建。该陵面积为1050平方米,经过百年扩建形成了今天的规模。陵内葬有叶尔羌汗国创始人苏来坦·赛义德汗、阿布杜热西德汗、阿布杜克里木汗、穆罕默德汗、艾哈迈特汗、阿布杜里提甫和他们的子孙及著名木卡姆学者、诗人阿曼尼莎汗等11代王室成员。

王陵由三部分组成,西边是“阿勒屯鲁克清真寺”,东边是“阿勒屯水池”,中间是“阿勒屯麻扎”,总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阿勒屯麻扎”又分为几个单独部分。埋葬汗王和他们的宗教信徒的墓地,由砖墙和木栅栏围起来,筑有琉璃砖装饰的大门,大门内是全用砖砌成的一排排坟墓,墙和坟墓外面,是用各种纹样图案的石膏花和有各种铬文的花砖装饰。前方插着各种彩旗。居室单另修建,整个麻扎有浓郁的宗教色彩。[2]

叶尔羌汗国王陵的修建堪称维吾尔建筑史中的经典之作,不仅为现今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也为研究维吾尔族殡葬礼仪提供了参考依据。其中,阿勒屯麻扎在布局和图案装饰等方面,别具风格,是伊斯兰教优秀建筑艺术,为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埋葬方式等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2006年5月,叶尔羌汗国王陵作为明代的古墓葬,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阿曼尼莎汗生于1526年,卒于1560年,阿不都热西提之妃。十五世纪杰出的维吾尔族女诗人,维吾尔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的搜集、整理者。13岁入宫,34岁因难产而逝。

她从小就对诗和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她拜访社会艺人、诗人和民间歌手,整理创编出集维吾尔古典音乐之大成的《十二木卡姆》,使民间音乐成为科学、系统、严谨的曲目。《十二木卡姆》驰名中外,是维吾尔乐舞艺术的稀世瑰宝。

阿曼尼沙汗纪念陵占地1050平方米,有王墓王宫,阿勒屯,与清真寺连为一体。陵高22米,陵墓修建在一座2米高,10米宽,10米长的正方形基坐上,陵顶为园塔状,宫殿的墙上镶有"木卡姆"十二套曲名。阿曼尼沙汗纪念陵构思巧妙,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

陵墓全部都是以民族建筑艺术风格修建,从地下的墓穴到上面的拱北共分三层。第一层为整个陵墓的主体部分。上面为墓碑,周围是环形走廊,然后由雕花的木窗和拔地而起的20根水泥柱子所环绕,陵墓的装修非常景致,用的是印花瓷砖。陵墓的前后两端都刻有木卡姆大师阿曼尼沙罕的字样。第二层是为了修建拱北面建的附加层。附加层从墓室内看是八角形的,在外面看则是四角形的。第三层为拱北。拱北高3.40米,直径为5.70米,拱北外部同样是用蓝色瓷砖装饰,分为16个部分,拱北内部雕有各种花纹,顶部建有高3米的尖塔,陵墓的前后都建有台阶,通过台阶步入陵墓的第一层,陵墓的前面连接柏油路,大门西侧建有28米长的铁栅栏。阿曼尼沙罕纪念陵集古代与现代的少数民族建筑之精华,将之融为一体,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

阿曼尼莎汗纪念陵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一种大型传统古典音乐,汇集歌、诗、乐、舞、唱、奏于一身。1992年,为纪念十二木卡姆的创始人阿曼尼莎修建了纪念陵。阿曼尼莎汗纪念陵具有典型的伊斯兰建筑风格,陵高22米,被精致地修建在一座约2米高的正方形基座上。陵宫内四周的墙面上雕刻着“十二木卡姆”乐曲。2005年,维吾尔“十二木卡姆”被联合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是一种表演形式,木卡姆分布地区很广,阿拉伯、波斯、土耳其、印度以及中亚地区都有,其中新疆的木卡姆种类最多,结构形式也最完整。

每一个木卡姆都分为大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三大部分,每一个部分又由四个主旋律和若干变奏曲组成。维吾尔十二木卡姆包括拉克、且比亚特、木夏维莱克、恰尔尕、潘吉尕、乌孜哈勒、艾介姆、乌夏克、巴亚提、纳瓦、斯尕、依拉克。

 

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阿勒屯清真寺是叶尔羌汗国时期王室家族所用清真寺,由叶尔羌汗国第二代王阿布都热西提汗建于1533年,后于1735年霍加丹尼亚维修,1988年政府在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了修缮,现在是当地民众开放宗教场所。 

阿勒屯清真寺总面积2700平方米, 该寺由门楼、庭院、礼拜殿组成,土木和砖木结构,廊顶多处绘有莲花图案。阿勒屯清真寺内大量保存有关于佛教图案及文字古迹,由此证明阿勒屯清真寺是佛教寺庙改建而成。阿勒屯清真寺对研究莎车宗教演变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在斋月期间,阿勒屯清真寺周边的穆斯林,每天的五次礼拜有的人到清真寺参加在清真寺里晚上宵礼之后还做“台拉威哈”拜。为了方便穆斯林,清真寺还提供了开斋用的茶水、馕、水果等食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