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欲济”和“端居”间徘徊

(2024-09-28 11:21:29)
标签:

文化

欲济端居间徘徊

——公元733年的孟浩然

2024年9月30       星期       

前面写过王之涣一辈子没有参加科考,要么是授的官职,要么是朋友推荐的。总之,王之涣对于仕进采取的是无所谓的态度过的是不去追求的自由生活。王之涣是著名的边塞诗人但他的心态却是舒放自如,没有那么烈的渴求。

孟浩然却和印象里不一样,他是田园诗人,又隐居过鹿门山,何况还有李白的那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赤诚讴歌他的诗。在我心目中,孟浩然是一个风雅潇洒、闲云野鹤、高山仰止般的存在。但在不断了解的过程中发觉,人是一个复杂的构造,并不单一存在某一面,而是多元和多面的组合。就像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样面对一千个人,也许一千个人眼里有不一样细节的孟浩然每个人眼里的孟浩然只是他存在的一部分而已。而不同人眼中的图,包括他自己描绘中的自己,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孟浩然。

孟浩然不是简单单一的人,他的精神世界很复杂,甚至还有点拧巴。下面就来走进这个复杂多元的人

孟浩然689~740出生于襄阳今湖北省襄阳县县城中一个博有恒产的书香之家早年也跟其他诗人一样,一手持书,一手执剑,有志用。景元二年71123岁的孟浩然没有选择科举之途而是与好友张子一同隐居鹿门山。但第二年冬天,张子出山应考进士去了。孟浩然并未一同前往,而是在最年轻气盛的时候选择了漫游之路。他25岁到35岁之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结天下好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其间,他曾向时任荆州大都督府长史的张说投递过诗作,表达自己有志进的期望。开元十二年72436岁的孟浩然时任襄州刺史的韩思复一见如故,结为忘形之交因唐玄宗在洛阳,孟浩然便往洛阳求,但滞留三年,一无所获。

开元十五727),39岁的孟浩然决定赴长安进行科举考试,此时离好友当年入京已过了整整十六年。因为脱离主流社会,在外飘荡的时间太久,诗文名气很大的孟浩然科考落了。但那年,他与王维结为忘年之交。传说王维曾私邀他入内署,适逢玄宗至孟浩然惊避床下。这个细节把孟浩然刻画成叶公好龙的叶公了,失去了世人眼中孟夫子的气。但倒也与拧巴的性格有些相符合。前面滞留洛阳三年不就想见玄宗皇帝吗?怎么今朝得见,第一反应却是吓得回避呢?还有更过分的,玄宗得知孟浩然在命他出来相见,让他自诵其诗这不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嘛,又是自己最拿手的加分项。可偏偏孟浩然好死不死,吟出不才明主弃这种酸不溜秋打玄宗的诗句最终自毁前程,放归襄阳。我个人觉得这个故事只是个传说而已,未必真实。但虚构往往来源于真实,因为有真实的结果在。另外从这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孟浩然性格中有不合适宜的成分这也是他一辈子不得仕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开元十七72941岁的孟浩然离开长安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写了不少山水田园的名篇。他在两次漫游和进京求的过程中仕途无果,却结识了王昌龄、王维、张九龄、李白、杜甫等一大批著名的大诗人、大文豪,有的成为他的知交好友,有的是他的小迷弟,有的是他的拥趸。这也算是他不幸中的万幸,失意人生有友作伴,还有一个快意江湖。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45岁的孟浩然时任丞相的张九龄投赠了一首叫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诗,并于次年第二次前往长安求。孟浩然深知这首干谒诗的难度第一,不再年轻,不能以热情打动人,而应该展现出中年人的智慧和稳重第二,既是求仕进功名,那还要在诗中展露出个人出众的才华和胸襟气度第三,写给丞相又不能显得低俗,有逢迎之意,高雅大气的诗文才配献给张丞相第四,有求于人,但又要不露痕迹,保留彼此的尊严。一般人写这样的诗是很犯难的事,但对于孟浩然而言,他可能考功名不行行为上有些不合时宜,但写诗就没有他不行的时候。于是他铺开稿纸写道

八月湖水平虚混太清”,八月洞庭湖水盛,与岸齐平,天水相接,天空好像包容在湖水之中,浑然一体。天倒映在水中,水天相接。这是站在湖边远眺湖面所见写洞庭湖的浩瀚、开朗和大。这种大是静态的大沉稳的大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浩荡的洞庭湖水汽蒸腾,好像吞没了云、梦二泽洞庭湖波涛汹涌,仿佛岳阳城也为之摇撼。前面两句写静,这两句写动,前写大,此处写其云蒸霞蔚、波涛奔腾的气势。清代诗人邢昉《唐风定》一文中写道孟诗本自清澹,独此联气胜,与少陵(杜甫)敌,胸中几不可测(气蒸一联下)。清代王士祯《然灯记闻》中也“‘字、字,何等响,何等确,何等警拔也!清代张惣《唐风怀》赞曰南村曰:起得最高。当时皆惊云梦二语为名句,其气概故自横绝,不知涵虚句尤为雄浑,下二语皆从此生。的确,该诗前四句应合起来看,那就是一个雄浑浩荡、奇伟不凡的洞庭湖形象。在这些文词背后,也隐没着一位雄奇潇洒、气度不凡的诗人形象。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接下来诗人巧妙地由浩浩湖水想到自己想渡过洞庭湖又没有船只暗喻想出苦于无人引荐);过隐居生活,又有愧于太平盛世隐隐含有求官不遂的满腹牢骚。其实,孟浩然一生的不如意和不顺遂就隐含在这两句诗里。这两句诗是他一生精神状态的写照,是他的思想基础,也是他的痛苦来源。他的痛苦就在于他的目标——“欲济”、求与他的现状——“端居”、不匹配他不甘落寞渴望求得一官半职,却又不愿舍弃潇洒自在闲逸随性的生活。他喜欢与同道之人诗酒唱和,但又耻于一辈子过这种庸庸碌碌的生活。所以,他的情感总徘徊在求官不遂却又洁身自好的失意情绪中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诗人假想一个垂钓者”形象,以此隐喻自己多么希望也能像那些鱼儿一样得到垂青,得到引荐,从而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字有垂涎之意。清代诗人屈复读到此处说前半何等气势,后半何其卑弱!”(语自《唐诗成法》是的,越往后越有英雄气短的感觉。虽然许多名家赞最后四句了无干之痕。但我深味其意,还是很认同清代王夫之在《唐诗评选中的评价“此作力自振拔,乃貌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

孟浩然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羡慕别人锦帽衣裘、青云直上的生活在人世颠簸了大半生又不舍放下欲念,彻彻底底来一回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所以他的为人就有些拧巴。次年二,再次无功而返。开元二十三735),韩朝宗十分欣赏孟浩然,邀他饮宴并打算向朝廷推举他。可他认为自己上京干谒张九龄都未果,想必这次也不会有转机,所以就没有按约赴京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镇荆州,引49孟浩然为从事可惜他入职不久就因病返乡了。开元二十八年740,好友王昌龄途经襄阳拜访孟浩然老友相见,分外激动,孟浩然全然不顾医生的嘱咐纵情宴饮,结果发而亡,享年52岁。

也许命运使然,造化弄人孟浩然沦落明代开元盛世),终于布衣,是挺遗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穷半生,一些不可求之物该放下时就放下来一次彻彻底底放飞自我,让自己的余生过得潇潇洒洒,不好吗?

当然,人各有志,每个人的想法不同且复杂,这也正是每一个个体所独特的地方。何况孟浩然还为我们贡献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的山水田园诗派以及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