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展和民族文化活动
(2024-04-24 22:52:53)科技展和民族文化活动
2024年4月24日
最近学校期中考试和校园艺术节加在一起,事情很多。
前日,我与学生一起去图书馆二楼参观了学校的科技展。上到二楼,圆形展厅内陈列着关于中国芯片的一些仪器。可以手动旋转按钮,看到中国芯片技术发展的不同过程。科技展上还介绍了我国半导体物理学的开创者黄昆的研究经历。黄昆于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后到西南联大攻读物理系研究生。在英留学期间,他提出了“黄—漫散射”理论,而陈列的仪器就是根据该理论制造的。我看许多同学都在演示那台仪器。1951年,黄昆回北大任职,他首次提出了描述晶体中光学位移、宏观电场与电极化三者关系的“黄方程”。1989年,在黄昆的带领下,半导体研究所成功组建了半导体超晶格国家重点实验室。黄昆在半导体物理学上做出了杰出贡献。
另外一位是我国半导体材料科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林兰英。1957年,美国海关扣押并没收了她的全部积蓄和部分物品,幸好她携带的两瓶“药”——锗单晶和硅单晶未被扣留。回国后,林兰英利用带回来的材料,带领团队制作出我国第一根锗单晶。1958年,又制作出锗晶体管,这样中国第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就诞生了。同年,林兰英团队又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根硅单晶。林兰英是“中国半导体材料之母”和“中国太空材料之母”,她为我国后期自主研制芯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馆内还陈设了显示光刻机工作原理的极紫外光机、单反镜头、芯片实现逻辑运算的音乐演示器、二进制转换十进制的手动游戏器械、从沙到芯片的制作过程、诺贝尔奖之芯、神通广大的“芯”家族等一系列图片、实物和动手操作的仪器。教计算机的范老师还专门培训了几名高二的学生做讲解员,为同学们参观引导、讲解。同学们无师自通,在室内机械上玩得不亦乐乎。中国“芯”要培养接班人和传承人,相信我们的同学通过深入了解和感受芯片的形成过程和巨大功用,一定会产生强烈兴趣,从而致力于该方面的研究,为中国“芯”的研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下午放学的时候,听到一楼大厅音乐声响起,我就跑过去一探究竟。大厅里围了一圈学生,大厅中央有一些穿着少数民族服饰的男孩、女孩在跳舞。我问学生这是在干什么。学生告诉我,高二历史书上有民族文化专栏,所以这是在搞民族文化的展示。大厅里孩子们在跳民族舞蹈,还有四块展板上是高二学生绘制的民族文化手抄报。历史组的文红老师请我做评委,为37份手抄报打分。我看学生们真是多才多艺,手抄报上的文字、绘画和设置都很用心,有的还贴了非常复杂的剪纸和民族工艺品。表演的同学还带来了民族乐器,为大家现场演奏。
后来我发觉不光计算机组、历史组有活动,生物组也有。我在九班上课时,看到讲台桌肚子里的花花绿绿的模型,拿上来一看,竟然是学生用橡皮泥做的。他们告诉我,这叫“DNA双螺旋结构”。真是手太巧了,完全可以当工艺品了。
艺术节还会有不少精彩活动哦,很值得期待呢!
【共享阅读系列】
书犹如一位良友
高一(9)班 岳盼盼
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漫漫学习生涯,有书陪伴,少一份粗俗,多一份儒雅,让人觉得是那样的惬意。
畅游书海,五花八门的书籍犹如海中多姿多彩的珊瑚一般,各有千秋。世界这条悠长的长河里,作家们笔耕不辍,留下了无数瑰宝。教人明理、笔触心弦的名著,学生喜爱。文字兼美的童话,历史悠久、耐人寻味的诗词,神秘莫测、引人探索的推理小说……都值得我们展卷一读。
书中的文字是那样灵秀动人,细腻传神。虽没有沉鱼落雁之美,但有一种爱不释手的感觉浮上心头。当我读书时,思绪在书中遨游,情感在书中起落,体会到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书犹良药,善读之可以医愚。这可以说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吧。
常人爱读书,也只不过是局限于某种喜爱的书籍,可我却与众不同,我涉猎广泛,基本上各类书都是我的猎物。我爱读名著,尤其是那些记载历史的,因为这些书写满了岁月的艰辛,这些书记满了历史的沧桑,真真切切地让我感受到了年代的种种动荡。
我也爱读童话,可以说它们对我有无比的吸引力吧。每每看起童话书,总有一种迫不及待想知道下文的心思。读完一篇,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
不光爱读厚厚的书,我也爱读那些古人留下的古诗词句。不光读,我还喜欢背,时时刻刻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最最喜欢的就是在想表达一种感受时,一首诗或词脱口而出,无不会给我带来舒心的快感。
书籍是通过心灵观察世界的窗口。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里没有窗户。
“知识成就未来,知识照亮人生之路”。书籍是我生命里的明灯,放射出知识之光,照亮了我生命的意义;书籍是我生命里的明灯,照亮了我启蒙的课堂;书籍是我生命里的明灯,唤醒了藏在我心中深处的另一个我;书籍是我生命的明灯,放射出希望之光,知识之光,让我心中充满了自信。
漫漫人生长路,好的书犹如一缕清风,将我心头的愁云吹散;好的书犹如一叶轻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好的书犹如一位良友,将陪伴我终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