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从改变认知开始
(2023-12-11 18:14:57)解决问题,从改变认知开始
2023年11月30日
今天在年级组办公室看到一位老师办公桌上特别有意思的桌垫,上面写着“一个老师的自我修养”,我摘录几句:“我没事啊,我没生气啊!”“年纪轻轻的非要当什么老师”“忍一忍,毕业后就见不到了,我治不了总有人治得了”“小问题,没必要生气”“冷静控制自己”“你们是我带过最差的一届”“我不发火,我不骂人”“深呼吸,保持理智”“我在上面说,你在下面说,要不然你上来说?”“气坏身体无人替,气死我来谁如意”“莫生气,莫生气”……是不是很多话戳中了自己?
办公室里谈论最多的也是学生的各种劣行。刚刚就为学生课上睡觉找借口,老师们又义愤填膺地在交谈着,空气中弥漫着炸裂气氛。大家都遇到过类似的事,明明学生睡觉、说话,老师指出来,他(她)还狡辩。经验足的老师,开学后就在班上罗列了学生可能找到的各种借口,并招呼打在前,别跟老师耍手段。丽丽是个很有幽默感的老师,她总能抖出一些好玩的段子。她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段子,一位老师跟学生说:“你们只要回答‘yes’
初、高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常常不按照老师要求出牌,你指东,他偏偏说西。他们并不是不知道东,只是他们就爱反着来,老师与他们较真不得。我记得儿子曾跟我说,跟我们这些父母没法沟通,在他眼里的玩笑话、无足轻重的事,父母总是当真了,并且以严肃的态度来对待。所以,这种年龄阶段的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话语本身就有偏差,两者的认识不在同一个频道,也就很难说到一处去了。学生最喜欢听学生的话,有时候同龄人的提醒和劝诫可能对他帮助更大。
另外一点,是不是每个老师桌上都放一个前面提到的“一个老师的自我修养”,就真的能做到心平气和不生气了呢?其实,善意的提醒会缓解一些心中的郁闷,但不从本质上解决问题,下次你碰到一个顶撞你的学生,或者在课堂上调皮捣蛋的学生,作业不写或不认真的学生,你还是会发火,会生气,还是一下子情绪上来,难以自控。
那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呢?
改变认知。
世上的许多问题或者矛盾都源于认知。比如最近学的一篇课文《师说》,我觉得韩愈就很善于找出问题的本质,并指出改变认知的根基。在韩愈所处的时代,士大夫耻于向老师学习的风气已存在很久了,应该说是积弊难改。但难改并不意味着不能改,所以韩愈就用古代圣人和现在的士大夫比,指出像孔子这样的圣人,越是圣明他还越向老师学习,相反现在的士大夫之族越不学只能会越加愚蠢。然后,又将他们对待孩子学习和对待自己相比,“小学而大遗”,批评士大夫轻重颠倒、本末倒置,很是糊涂。最后,则通过与社会底层的手艺人比,士大夫由于不尊师重道,其智力反而不如手艺人,并揭示出这种怪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爱面子——“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觉得没面子,向官位高的人请教又觉得自己没骨气,总之,死要面子活受罪。
其实,韩愈在文章第一段就指出了学习的根本认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是啊,学习的根本目的,根本对象是什么?是学习“道”,是为了提升自己,又不是学习老师,管老师年龄大小和贵贱呢?他们身上有值得你学习的东西,有你需要的,就去跟他们学好了。学到东西才是根本,才是王道。所以老师的身份、地位、年龄重要吗?你的面子重要吗?我在秘鲁时,我们的领队是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小伙子,他没有上过大学,母语是西班牙语。我问他怎么会讲英语的。他说就是跟来这里的英语系国度的志愿者学来的。他和我在一起时,不停地让我教他一些常用汉语,打听中国文化。临别时,他跟我说,他要挣钱去中国,去北京,去学中国功夫。
学习的关键认知不是你跟谁学,而是你要学的东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黄蓉要学打狗棒法,会打狗棒法的老师是乞丐,那就跟乞丐学。最终,学会打狗棒法,拥有盖世神功,这才是关键。
说回师生关系,我年轻时也跟学生在课堂上激烈对峙过,曾打断过教具,气得摔坏过杯子,甚至飙过脏话,恶言相向。秽言恶行一旦发出,就很难收回头了。那几年跟学生关系搞得很僵,自己的工作、生活也充满了挫败感。后来我认清了问题的关键,改变认知,好像庖丁解牛一样,所有师生之间的矛盾、白热化的问题都一下子土崩瓦解了。
这个认知是怎么改变的呢?
还得问一句话,“师生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老师当然是为学生好的呀,是给他们“传道授业解惑”的。这不就对了呀,你是教授学生的,怎么好心却当成了驴肝肺了呢?学生在课堂上睡觉,老师指出来,学生狡辩。老师喊醒学生的目的,就是喊醒他学习的。他醒了,目的就达到了呀,何必与之争辩是非对错。想通这一点,就不会情绪上头,非要与他争个高低,论出个是非对错了。遇到作业不写或不认真的,教他改了就是。屡教不改呢?能教再教,若一直不改,那是学生的问题。学习一定得出于心甘情愿,即便圣人也不教那种不想学的人。所以,老师又何必着急上火呢?
明确了这样的认知,既然作为老师是帮助学生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做自己所应做之事,教可教之人,其他的都不必在意、计较。跟学生斗气,就更是忘了教师存在的意义,而且将自己拉低到与学生一样不成熟的位置上。
学生学的是“道”啊,哪管教的人是谁?反过来,老师教的是“道”啊,何必计较学生怎样呢?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我的家乡——加尕斯台镇
高一(3)班 艾力热米
世界各地的美丽之处是数不胜数的,而我的家乡也有美丽之处。
我的家乡是察布查尔县的一个小镇,名字叫加尕斯台镇。它不大,但也不是很小。这里的人们都很热情,能歌善舞,我特别喜欢。
家乡夏天特别凉爽,可能是有山的原因吧。提到山,不得不提起我家乡的山峰“白石峰”。它很高大,因为它是由很多个白石组成的,所以我们叫它为“白石峰”。夏天呢,有很多从内地来旅游的人们会来白石峰。那时候,我们人数不多的小镇也会堵车,车辆特别多,我们从家门口过到另一边都很困难。夏天的时候,我也特别喜欢去白石峰玩。
我记得那是一个晴朗的夏日午后,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温暖而迷人的感觉。我和兄弟决定去白石峰玩耍。
我们来到了山脚下,迎面而来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树木高大茂密,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我们沿着小路往前走去,在微风中闻到了花香和泥土气息。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爬到了山顶。站在那里俯瞰整个村庄,真是壮观。村庄被群山环抱着,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屋舍错落有致,犹如画卷展开在眼前。突然,我们听见远处有人喊道:“那边有人放风筝呢!那边有人放风筝呢!”我们急忙跟随声音寻找过去,果然,在山的另一边,有几个孩子正在放风筝。就在此时,一个男孩走过来问:“你们也想放风筝吗?”“当然。”我们两个同时回答。“没有问题。”男孩带领我们选取风筝的大小和形状,并告诉我们正确操作方法,拉线扬帆,运用力量,调整姿势。经过几次尝试后,我们终于成功将风筝制作出来并学会驾驭它。
通过这次探险活动,不仅让我更加深入的认识到家乡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伟大的居民,还使得我的写作技能得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