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语文课的仪式感
(2023-12-03 19:22:59)一堂语文课的仪式感
2023年11月22日
我常常觉得语文课应该有语文课的样子,它不是数学那样的习题课,也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它应该是审美的,拥有智慧的,让人赏心悦目的。我喜欢拥有美感、思想感的语文课,同时也很喜欢语文的课堂上是充满温情和人文关怀的。
今天,在张霞老师的语文课上,我再次体会到语文的美和一位老师对自己课堂的执着追求。生活也许常常是粗糙的,就像有的人过得囫囵吞枣,一点也不讲究生活的品质。但有的人,自始至终保持着优雅和精致,哪怕只是一次小小的校内小范围听课。
有些人做事讲究是他(她)一贯的风格。比如,张老师今天讲《屈原列传》第三段,她精心搭配的标题是“浩浩其志通古今,传书千载有余情”,在课堂上一亮相就让人有一种期待,也让人一眼看出教者的用心。
之后,教师的导入语,对前情的回顾、总结语,也都展现出教者一种昂扬的精神风貌。在全班朗诵第三段文言文时,张老师还配了一段音乐。在打开音频文件之前,我以为是哪个名家的范读朗诵,后来才听明白是一段配乐。这段音乐选择得恰到好处,学生在音乐氛围中朗读时,朗读的态度端正,连朗诵的质感都提升了好大一个档次。说明课堂还是需要一些仪式感的,有仪式感、氛围感的课堂,教者和学习者的状态都不同。其实不要小看课堂的标题的选用、课件的图文和辅助的音乐、视频等媒体手段,这些精心的选择和搭配,这种语文课对知性和美的追求,都在提醒同学们,对于生命、生活的审美和思考应该是怎样的,语文课应当让学生感受到独属于它的优雅和对人的生命关怀。
一位老师对学生的生命关怀是可以体现在她的教学设计、她的课件制作、她的精神样貌、她的谈吐举止,她与学生的互动,她对学生的每一次回应等课堂的方方面面的。一位具有极高审美和人文关怀的老师,她在课堂上的所有举动,哪怕一颦一笑,一肌一容都是带感的,她就是语文课堂仪式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张老师对学生朗读、问题回答的点评,不仅仅是清晰、到位,更具有强烈的针对性。你可以从语言的轻松从容背后看到常年的职业习惯和素养,还有那份独有的敏锐度。她哪怕随口说出的话,都具有很高的信服度。文言文翻译本是不讨好的公开课听课部分,但因为师生之间的默契配合,倒使本枯燥不耐听的部分轻松、明了地展示出来。教者信手拈来,不费力气地将知识的衔接、过渡做到了无痕迹,仿佛就应该这样自自然然地发生。
我还记得张老师说:“今天,南边小组的戴帽子的同学提问,北边小组戴眼镜的同学回答。”学生们会心地笑了,看来这样的答题方式他们习以为常。我也会心笑了,因为我想到金岳霖先生上课也喜欢用这种方式提问,不过他常常宣布的是“今天,穿红毛衣女同学回答问题”。
语文课是赏心悦目的,是轻松愉悦,是充满温情的,同时也是有思想深度的。张老师在让学生总结《屈原列传》第三段的写作内容之后,让学生从“创作论”、“作品论”和“作者论”三个维度重新审视该段的内容。这三个维度虽然是大学《文学理论》和《艺术概论》中的内容,但让学生有意识地接触一下这些概念其实与作者写作离骚的原因、写作风格和作品内容是相关的,一切看起来高深复杂的东西其实都来源于具体的作品。这样,对于高深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退去畏难的情绪。大道至简,深刻的思想本源于对具体文本的深入分析和解读。
其实,只要行动,世上没有难事。语文需要仪式感,该煽情的地方就去煽情,该优雅的地方就去优雅,该深刻的地方绝不潦草和敷衍。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我热爱的家乡——托海依
高一(3)班 朱悦云
我的家乡在新疆,这里有碧波荡漾的喀纳斯,有巍峨俊俏的天山,还有一望无际的伊犁大草原。
我的家乡在托海依,是个美丽的小村庄,它是我成长、玩耍、学习的地方,这里的每个角落都留下我的影子。
小小的村庄上,有我的家人和朋友们,他们每天都在这里耕作劳动。这里都是清一色低矮的砖房,只有靠近村口的小卖部比其他房屋高出来一点。它们错杂地混在一起,却不显得凌乱,只是无声地见证着家乡的发展。这里的道路算不上宽敞,但却让我觉得很亲切。
早晨的托海依是忙碌的,天刚蒙蒙亮时,空气非常清新,随着这股清新的空气,各家各户的大人都准备好农具,骑着车赶往田地。到了正午,道路上各式各样的拖拉机来来往往地驶过,有的小巧,有的庞大。
夜晚的托海依是安静的。散发淡黄光亮的灯照亮村庄,也照射着宁静的夜晚。每当晚饭后,村里的老人就会结伴去散步消消食。我也喜欢出去散步,走在路上,能看见田里丰收过后的田地,几只吃草的绵羊或是奶牛,在天还没有完全黑下来时,或许还能看见几个打篮球的少年。
鸡鸣狗吠,鸟语花香,农人在田间辛勤劳作,孩子们在玩耍嬉戏,这就是我魂牵梦萦的家乡。每当我的视线里尽是一望无垠的稻田、星罗棋布的房舍、辛勤耕耘的农民时,我的世界就变得豁然开朗,心门瞬间打开了。
家乡的宁静淡泊,乡亲们生活的融融乐乐,使我一次比一次地深爱着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