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的教育和正义
(2023-11-19 19:13:46)柏拉图的教育和正义
2023年11月8日
最近只做两件事,第一,转变思路,因地制宜,调整教学方向。在家乡教语文是注重语文能力的培养,大型考试课外阅读考得多,教材上的内容涉及比较少。但在这里正好相反,几乎与课本挂钩,考书上的内容。我的教学方向与这边的相悖,管他高考用的是全国卷呢,反正基础年级考书上的内容,大型考试考以前周测和练习中的内容,入乡随俗吧,那就老老实实按本土的要求来。
第二,看书。于我这个儒生而言,也不知孔老夫子愿不愿意承认,反正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一个也做不到,唯有“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看书是我应对万变的不变,因为除此之外,我真的是束手无策,不知所措。所以,看书最安宁,花落无声又一年,不觉人间岁月长。
最近看什么书呢?不怕您笑话,大学时不学无术,学业不精,教育名著没认真读过几本。从教25年,我现在拿出大学时买的一本厚厚的《西方教育名著》在补学。那时候,学习只为应付考试,连夜背的理论考完早忘光了。现在什么也不为,只是觉得好歹学教育的,先辈们的学问都还没看过,也的确枉费此生的教书生涯。把这本闲置在书架上20多年的书拿出来,看一看两千多年来的教育史那些熠熠闪耀的人,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思想光辉。只当夜深人静时,与一位位老朋友相会,促膝谈心吧。
柏拉图是一位特别执拗的理想主义者,这一点跟孔子很像。柏拉图所生活的雅典城邦已不是鼎盛时期的雅典,他生活的时代雅典内争不断,社会动荡。他甚至目睹了自己的恩师苏格拉底被诬告处死这样痛彻心扉的大事件。放一般人遭逢此事,早会心灰意冷,生出遁世绝俗之心,但柏拉图没有。他正因目睹雅典社会的混乱、无序、争斗、邪恶,反而奠定了一生的宏愿——探求并建立一个稳定、和谐、秩序、正义的理想社会。这是不是又跟孔子的理想很相似呢?
还有更惊人的相似处呢。他们都希望由圣人治国。柏拉图要塑造的圣人是哲学家,他认为哲学家是爱智慧、深明事理、认识真理、品德高尚、一心为全体公民谋幸福的人。这跟孔子对“君子”的要求是不是很相似?柏拉图反复阐述的最高理念是“善”,孔子思想的核心理念是“仁”,何其相像也。人类的初始阶段,人们的朴素愿望是惊人一致的,不过是社会有序,生活安定。
与孔子不一样的是,柏拉图是主动放弃从政的,他冷静观察后,转入哲学沉思,创建书院,用思想、用教育去实现改造社会的理想。也就是说,教育从诞生起就不单单是一个门类,他与政治、与哲学是紧密相连的。
柏拉图将人分为三种类型,哲学家是统治者,军人是辅佐者,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从事劳动养活前两种人。三种人各安本分,分工合作。而这三种人并不由出身、血统和财富决定,决定权是他们的天赋以及在教育和训练中的表现。现在看来,柏拉图的想法真的很理想、很天真。要知道天赋和教育中的表现能决定阶层分化,那得首先有一个无出身、血统、财富差异、一切平等公有的大前提。这让我想到最近听说要取消中小学延时制。当初制定延时教育政策,取消社会机构办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希望人才在公有制教育中得到公平培养,突出人的天赋和教育中的公平。无奈此举却未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全面认可,有些家长花重金偷偷找人为孩子补课,社会上顶风作案的也大有人在。
但我念书的时代,大家真的是靠学校教育公平考大学的。那会儿,几乎没什么人家能请得起家教,去得了辅导班,关键是也没这个风气。也不知中从什么时候起,整个社会风向变了,不上私课的成了少数。其实,我觉得国家政令不宜经常变动。如果一个政令是经过听证会论证的,的确是符合实际需要,符合教育科学的,那就坚持下去。有一部分弱势的不发声的群体,他们的确能从这些政策中获得利益。教育这种公众和公益性的事情,所有考量应该向下行,看最大受益人群,而不是某几类群体,或者是谁的发声频繁,声音高就倾向谁。
柏拉图有个很著名的“洞穴”理论,他认为教育的任务不是把知识灌输到灵魂里,而是使灵魂转向。受过教育的人不会被虚像迷惑,他们挣脱束缚,转过身,面向火光,面向真实的人和物。也就是说,教育的任务是使人转离黑暗和影像,转离转瞬即逝的感性世界,转向光明,转向永恒的理性世界,看到真、善、美。教育的最高理想是造就哲学家,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智慧的专注真理的能够节制欲望、经受得住各种考验的哲学家,既担任国王的哲学王。当然,柏拉图也认为只有少数人能达到哲学王的境界。
柏拉图很重视音乐课程的学习,他认为从幼年时就应该重视音乐的熏陶,审查并慎重选择教材,儿童最初听到的应该是最优美、高尚的故事,他们的眼睛、耳朵乃至心灵从小就应该和优美、理智融合为一。他认为,辩证法是最高的学问,必须挑选具有天赋品质的人、性格高贵、严肃且热爱学习的人来学。他认为,灵魂对学习中的艰苦比体力活动中的艰苦更为害怕,因为学习之苦更接近灵魂,是灵魂所专受的,而不是和肉体共受的。如果没有强于记忆、百折不挠、吃得了学习之苦的品质,是不能完成辩证法这种巨大艰苦的学习和训练课程的。
对于这一点,我深表赞同。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吃得了学习的苦的,哪怕他爱打球,为打篮球弄得头破血流都不喊疼,但并不意味着他也可以为了学习拼尽所能。学习之苦与肉体、体力之苦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苦。所以,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学习的。家长和学校一味地压制学生学习,把童年和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这是违背人性和科学的。
柏拉图和孔子都认为人的天赋秉性是有差异的。说明天赋差异是一个很明显的存在和确凿无疑的事实。可现代教育却大大忽略了这一点,哪怕说因材施教,也只是巧立名目地在用因材施教讲学习文化知识。而古人这个教早突破了教的门类,让学生做自己擅长的事。相反,现在的教却越来越窄。明明所有人都知道名校之门狭小无比,但大家还趋之若鹜,将自己的孩子、学生往那条路上赶。
柏拉图认为,正义就是恪守本分,各尽其职,什么样的能力做什么样的事儿,分工合作,和而不同。这就是全体公民的幸福,这就是《理想国》的理想。以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强人所难,让一个能吃体力苦的人去承受学习之苦,就是一种不正义的行为。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家乡文化介绍
高一(9)班 艾斯卡尔
我要介绍的是我的家乡——新疆。提到新疆,大家第一个会想到的是什么呢?是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喀纳斯湖里的水怪传闻,是辽阔无涯的伊犁大草原。有太多太多说不完的地方,那么我就带着大家来看一看我的家乡。
夏天应该是新疆一年四季中最美的季节。今年夏天,新疆又迎来了一次旅游旺季。“十点钟的落日”火速爆红全网。而在众多视频中,被提及最多的名词就是“独库公路”。从独山子出发,一路向南,驱车约十个小时,就可以到达该段公路的尽头——库车。在这段561公里的路上,你能感受到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观。
如果不想去库车,那可以选择在开始的地方向西走,一路向西,直奔“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赛里木湖。出了赛里木湖,继续向西,经过果子沟大桥。从桥上向下俯瞰,别样的风采尽收眼底。
继续向西,奔向霍城,欣赏薰衣草盛开的景象。走之前买个香囊,放在车里。虽然薰衣草只在夏天盛开,但是那清新的香气却能留存很久很久。
这仅仅是新疆的一小部分美景,但却让人流连忘返。闭上眼睛,美景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这是一段美好且难以忘怀的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