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一物以摄之(一)
(2023-10-26 23:27:25)| 标签: 教育文化 | 
得一物以摄之(一)
——谈“作文之道”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系
2023年10月13日 
先讲一个有关苏轼的故事。
南宋著名文学家洪迈在他的《容斋随笔》一书中记载了一件关于苏轼的故事。在北宋哲宗时期,有一位仰慕苏轼文才的江阴乡间文士叫葛延之。他不远万里,不辞劳苦,追到海南儋州看望被贬谪的苏轼,虚心向苏轼求教“作文之法”。苏轼留他在身边住了一个月并悉心教导他说,儋州是一个几百户人家的小城,这里百姓日常所需物品都可以从市集上得到,当然不会白得,必须用一样东西去换,然后才能拥有。那么这样东西是什么呢?是钱。写文章也是同样的道理。“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钱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天下之事,各种材料都分散在经书、子书(诸子百家和笔记小说)及史书之中,却不能够轻易得到它们化为己用,必须要用某物来摄取它们,然后才能为己所用。那么这个东西是什么呢?就是“意”。正所谓没有钱就不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物品。而不得“意”,就不能拿天下之事写出好文章。“意”才是写好文章的关键。
苏轼感动于葛延之的一片诚心和好学精神,所以借比喻、类比的说理方法,将“作文之法”讲得深入浅出,倾囊相授。那什么是“意”呢?
如今人工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一键搜索,天下大事尽在眼前。或者一本厚实的写作素材书在手,早已将各种材料抓取整理好,以备使用。那这样是不是就能写好文章,写出有灵魂的文章来呢?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因为再多华美的词句,再丰富的材料信息,堆积在一起,它们都无法呈现出苏轼笔墨下的“意”。这“意”不光可以统摄天下之事为己所用,更是一个人身上所独有的气质、品格,是一个人读万卷书,阅历人生起起落落所涵养出来的独一无二的精神品质,是一个人翻越人生万重山之后对世界的独立认识和判断,是一个人经历生命的种种最终存留在灵魂深处的东西。这也是人之为人最珍贵的东西,是人顶天立地最重要的东西。
人若没有这个“意”,就如同行尸走肉;文章若没有这个“意”,只是一堆散落的文字。而这个“作文之要”——“意”却与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着紧密联系。十八大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此后出台了一系列着手落实“立德树人”教育大计的政策,彰显出整个国家层面对人才德行和修养培养的重视。其实,自古中华之学就非常重视立人和修德,孔孟及诸子百家之学大多把人格修养放在首位。为什么说“作文之要”的“意”与“立德树人”教育大政方针有密切联系呢?
这就要说到何为“立德树人”了。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首次将“立德树人”确定为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内容。而报告中将“立德树人”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举,且将德育放在首位,可见对学生精神品德培养的重视。而“立德树人”之意中的“德”,并非为了造就圣人,与智慧思辨、体魄健美和审美情趣并相发展,其实是着力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创新创造精神与能力,强化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这也是希望我莘莘学子将来可以成长为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16年9月9日,在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习总书记在北京八一学校看望师生时强调:“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要旗帜鲜明加强政治教育、品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这一次,在“立德树人”立意之上又增加了两条。一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共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人权保障,“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独立意志。其实,这也是在“立德树人”立意中增强了个人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的关联,没有一个人是可以脱离家国独自存在的,自古文人墨客多关切家国命运,都有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同时,这二十四字方针中又突出了人的思想品德中以“真”为根本的科学世界观、以“善”为核心的进步人生观和以“美”为灵魂的正确价值观的内容,使“真、善、美”成为学生必须具有的思想品格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在政治品德、思想品德方面给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和正确观念外,在道德品行方面也提出了要遵守的道德规范,“爱国守法、团结友善、明理诚信、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品质,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由此可见,“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的落实,决定了学生人生的方向、人生的质量和人生的形象气质。这是一个学生哪怕忘记所有此间学习的知识型信息,最终仍保留在身体气韵中,留存在灵魂深处最珍贵的东西。
第二,新增了“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内容,这其实是一个人成其为独立之人最重要的方面。也就是说,“立德树人”的最终目标是树立一个身体健康、心态阳光、向善向上、勇于担当的人,同时格外重要的是树立一个拥有个体独立精神的自信自强的人。
纵观上文对“立德树人”之义的理解可以看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树立一位有道德情操、有文化修养、有审美情趣、有自由思想的具有独立精神的人,而这样的人才是苏轼所说的具备摄取万物之“意”的人。
很多人都会问,当AI(人工智能)可以写文章、可以拍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人的时候,人的价值、人的竞争力还能体现在什么地方?其实这个问题跟当年葛延之问苏轼“作文之法”的回答是一样。答案就在于我们每个人都有非常关键的、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就是:你是一个有思想情操和独立意志的人。也正因为每个人身上独有的气质品韵,才使你与别人不一样。正如曹操的苍凉雄健,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李白的清新飘逸,杜甫的沉郁顿错,白居易的平易晓畅,苏轼的雄健豪放,辛弃疾的豪迈悲壮,李清照的婉约凄切,将其注入各自的文字中,才能使本无生命的文字带上各自的气质、气韵,具备了不一样的灵魂。
 
【家乡文化生活系列】
家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高一(3)班 张骄骄
故乡的晨曦躲在一片远山中,从密密的山路一直飘到了沉睡的荒地上。它唤起了石桥上的尘埃,它驱散了一夜的静谧,它云雾弥漫在隐约的纱衣下,绽放出羞涩的微笑。在这片微笑下,我看不到闪烁的霓虹灯,听不到车水马龙的喧哗。这里是那么清幽与恬静。牛羊脖子上的铃铛叮当作响,田野沟壑,梯梯坎坎,纵横交错,如家乡老人饱经风霜的脸。
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新疆人,我的老家在甘肃,我是三年级的时候转到这里来的。因为内地上学早,我无论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都比同龄人小一两岁,经常调侃自己说:“初三的智商,听高一的课能听明白才怪呢。”但是调侃归调侃,学习这东西要靠努力。哎呀,一不小心跑偏话题了呢。
甘肃,别人一听这个省,脑海中出现的必然是黄土高坡、沙漠、骆驼、兰州拉面、穷等等。我今天就带你看一看别样的甘肃。
我老家位于甘肃省的东南方——陇南市。这是甘肃唯一一个南方城市,无论在建筑上,还是自然景观上都与南方相似。多暴雨,所以植被长得十分旺盛,翠绿,空气湿润。
那边的特色小吃是米皮,和咱们平时吃的凉皮不一样,它是用米做的,吃一口满嘴的米香,软糯可口,辣子放得十分到位。拿一碗米皮,店家都会送一碗热乎乎的浆水。还有一个特色就是搅团,类似于土豆泥,但是比土豆泥更粘稠,放一些辣子什么的,同样也会送浆水。
说完我的第一个家乡,那就来说说我的第二个家乡。对我目前来说,回忆最多的还是我现在居住的地方——爱新色里镇,它还有个很好听的别名——金泉。据本地老人说,锡伯族西迁第一个到达的地方就是这里,所以为了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当地人在这里修建了一个广场——西迁广场。
在没有疫情的时候,每逢过年、过节都会举办活动。今年夏天就举行举办了很多活动,比如啤酒比赛、唱歌、跳舞等节目也很多。举办活动的时候,大家都特别团结,有才艺的上才艺,有手艺的上手艺,什么也没有的都会过去凑热闹。
夏天,广场会聚集许多老人小孩玩耍,放着歌,看着喷泉变换颜色,和朋友家人散散步,十分惬意。
现在的广场正在重新修建,等维修好了肯定会更好。
自从疫情政策放开后,道路两边种满了各式各样的花。为了让我们做一个文明的公民,专门配备了垃圾桶,每走几步就会有一个垃圾箱,再也不用烦恼垃圾扔哪儿了,也不会出现随手扔垃圾的现象了。
我们这里的刺绣也是非常厉害的,在好多大赛上都拿到不错的奖项。工艺品个个精美无比,都是锡伯族的特色,也是我们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疫情放开,增设了许多烧烤店,每个店都有每个店的特色。最好吃的就是“眼镜烧烤”了,听名字都是人们想要去尝试一下的店了。在我的心里排名第二的就是我家楼下西边的那家,也是我经常吃的,不仅有烧烤,还有卤的串串,特别香!强烈推荐大家夏天来吃,点几串羊肉串,喝点小酒,吹吹晚风,和朋友聊聊天,直接爽翻天!什么烦恼都会烟消云散的!
这就是我的家乡,有高大的山,清澈的水,有风土人情,有美味佳肴,有美丽的夕阳,这些东西加起来,让我们这个小镇变得十分温馨!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