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缘,就是我们好好在一起
(2023-09-21 21:22:37)
标签:
教育文化 |
惜缘,就是我们好好在一起
2023年9月19日
昨天,我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下午第七节的公开课上了。上午课上,两个班学生都布置了作业给他们写。幸好配套练习到位了,这样我有工夫腾出手来选学生写的好的开头,拍下照片,放到课件中去。因为录播室没有实物展台,不得不预先拍图片,设置好,放到课件里,才能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能直观看到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很多老师希望在公开课中听到最自然的常态课的情形,其实这是很难的。哪怕是一堂没有精心准备的所谓常态课,有老师听课和没有老师听课时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哪怕只有一个观众在,都会有被看和被凝视的不一样的效果,也会与全然无他者在场的课堂是不一样的。心态、言语、情绪都会有差别。
对一堂课,听者和被听者的认知也会有差别。我对昨天公开课的感觉与上周在班上的感觉就不一样。上周我和学生都在班级这个熟悉的环境中,全程我与学生的互动、情绪的传递都非常流畅,就像打一场精彩的网球对决赛,结束的时候简直可以用酣畅淋漓来形容。这是我的感觉。
昨天公开课,大家都在一个陌生的很正式的场合中,学生没有在班上那么放得开,我对学生的发言和解说比上一次公开课上要求更苛刻,明显批评、指正的成分更多一些,正面表扬的言语比上一次少。不知不觉大家变得更拘谨了,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浑身发热,脸烧得厉害。上完课之后,我捧着自己的脸颊,觉得烫得不行。这堂课消耗的能量太多了。
对这堂课,我的自我感觉和评价不如上一次。但听课老师却说,这堂课比上一次好。虽然上台来展示的学生只是班级的一部分,但哪怕是少部分同学都能起到带动的作用。其他同学看到会想,哦,他(她)咋写得这么好的呢,他(她)咋这么会的呢。这样会触动和带动班级上的其他同学,班上五十多个孩子,有三四十个按照老师的思维方式去落实,高考的时候我们就赢了。而且学生参与度比较高,特别是上台展示的孩子,他们会一辈子记得,这堂课对他们的影响会很大。
看一堂课,人们的感知角度和状态是不一样的。作为上课老师的我,更关注自己整堂课的感受和过程的流畅度。听课老师的观感明显跟我不一样,他们关注课堂任务分配的合理性、学生的参与状况和一堂课学生的获得情况。而且学习过程直观展示比全程师生对话,在听课人的心目中会更好。这边老师的工作态度都相当认真,他们听课要比学生听课还要仔细。所以,实物展示(学生作文开头的图片)的过程中,老师们不光认真听、记,还全程带有自己的思考和解读。而师生互动对话,耳朵中一听就过去了,抓不住。看来多一些对症的有针对性的实物展示环节,无论是对上课的效果还是对听课的人来说,都是一个很好的呈现方式。
惜缘,就是我们好好在一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