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在那里,视而不见
(2023-08-25 19:06:21)
标签:
教育旅游文化 |
山在那里,视而不见
2023年8月25日
今天因为有省前指挥部视频会议,所以只听了上午第一节高三(6)班张翮老师的高考一轮复习课。
张老师复习的是“语言文字运用”中的“图文转换”这一类题目。整堂课按常规分成图片类、徽标类和漫画类三部分讲授,每一部分都有方法步骤指导、示例解读、满分解构、对点训练和总结提炼这几个环节,例题也相当的充足。张老师的课不仅条理清晰,更发挥了察县高中语文老师的讲课特色——每一点讲述都非常细致,要求都很到位。虽然老师们一再谦虚地表示这边的学生底子薄一点,学习的自发性、自觉性有待提高,但来了这么多天,就听课而言,没感觉两地的学生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倒是这边老师们上课,让我感到她们对课堂掌控力更强,对学生学习的指导更细致、周到,任务的下达更到位,执行也更有力。也许老师们总在千方百计抓紧自己的课堂,更多地弥补她们觉得的学生身上的不足吧。
看得出,张老师对课的设计和课件制作都非常的用心,所选示例大多比较新,还能结合实事进行分析讲解,使课堂不脱离生活实际。比如,让学生完成邮政部门发行的“保护地球水环境”的邮票这个图片题目时,分析完图片构成要素和图形寓意之后,张老师自然地联系到昨天刚刚发生的日本不顾国际反对声音将核污染水排入海洋的这件令人痛心又愤怒的事件。
图文转换题有难有易,张老师为了训练学生的空间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整理出多幅徽标类的图片,让学生实践揣摩。她还注意到不同类型题目的不同要求,比如徽标类的要注意些线条、颜色、大小等一些细节;阐述时不光要留意顺序,合理表达;还要展开联想,读出图中的象征意。漫画类的不仅要看全,还要注意它的艺术夸张,读出弦外之意。张老师这堂课不光知识点全面,而且重点、要点突出,是一堂非常有收获的一轮复习课。
只是我在听课时也在反思,这种题型考察什么?考察学生的观察能力、阐述能力和想象、思考能力?但这种题目真不好出。出简单了,比如图片类阐述构成要素和图形寓意题,画面一目了然,人人都会,完全没有考的必要。出难了,比如说“2022年冬奥会会徽”一题答案中“京”字组成的雪花、剪纸也就罢了,还有“首尾相连,循环往复”这样的表达,估计学生若不留意此类新闻,是很难想到这一点的。甚至“山东25届运动会会徽”中将鸟的翅膀想象成火焰、海浪,会徽图形中还藏着个“日”字,我是挤破脑袋也想不出的。这是什么鬼?那学生就会在做这种题目时,大胆地瞎猜吧,猜对算运气,猜不中也就自认倒霉呗。这跟语文能力完全不挂钩。这样会打消学生学习此类题目的积极性,因为做题跟学不学一点关系也没有。简单的,不学也会;复杂的,学了也不会。所以,高考出题者一定要慎重,要想到出的题一定要是与语文能力相关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可以进阶的题目。不要出无效题。
下面继续讲述锡伯古城的建筑——威震楼。
一听名字,就有一种威震八方的霸气。也的确如此,它是古城最高的建筑,高38米,共计五层。我爬楼的体感,觉得不止五层,好像一级一级总也爬不完似的。
威震楼在靖远寺西边大路的南方,雄踞在大路中央。它前面有一池荷塘,满池的荷叶挤挤挨挨,上面点缀着十来朵粉红的荷花。这个时节不是荷花盛期,不少枝头已经花儿萎谢,露出粒粒莲蓬。荷塘之上,一座石桥正对着威震楼的门洞。
楼叫威震楼,但每一层的匾额上却没这三个字。最下面一层书写的是“永镇边疆”四个大字,依次往上是“赤胆忠心”、“以垂久远”“精忠报国”和“昌明盛世”。一层门洞里有楼梯可以上去,我们爬到也不知道第几层,看见大厅内有五位清朝官员(雕像)正在对着沙盘分析敌情。这一层有门可以到围栏边,观赏外面的景致。从这里看出去,北边一条大街直通城门楼;南边楼下也有一方荷塘、一座石桥,往南是一条笔直大道,大道上还有一条窄窄的水渠,渠上有几座东西向的小石桥。而道路两边则是林立的商铺,最靠近威震楼的商铺门口有一个巨大的砖砌水泥瓮,外表面有歌舞彩绘,那是干什么用的?我猜是用来烤馕或烤肉的,只是猜测而已。
再往上爬,有一个小关公像,每一层室内都有牌匾和对联。终于登顶了,从这里往四周看,就不仅是古城如微缩图般尽收眼底了,连古城所在地孙扎齐牛录镇也一览无余。
因为这里没有高大建筑,所以我们还能看到整齐排列的民居外,大片大片的绿田,一排排树林,还有北边隐约可见的土黄色大山和南边深色连绵的群山。山色和天空连成一片,不细瞧,你会忽略掉,以为远处地平线上只是蓝天。
有时,山在那里,不留意,你会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