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许涛 通讯员 沈益亮 朱薇
本报讯 昨天,海宁盐官旅游度假区观潮胜地公园中山亭挂起了“猛进如潮”匾额。此匾额长1.5米、高0.45米,四个大字是从孙中山先生书法、文稿手迹中汇集而成。
“猛进如潮”一直是海宁地域文化的标杆和人文精神主题。这和100年前,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来海宁观潮分不开。当时,《申报》等报刊都对此事作了报道——
1916年9月15日(农历八月十八日),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友人等10多人,专程到海宁观赏了号称“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涌潮。海宁乡贤许行彬等人在车站恭候并陪同游览。午后,众人一起登上当时的天风海涛亭候潮。约过了一个多小时,万马奔腾,势如雪山的大潮终于排山倒海、疾驰而来。孙中山先生叹为奇观,赞赏不已。观潮过后,许行彬代表地方请孙中山先生题词留念。孙中山回到上海后,随即给许行彬等赐函致谢。数日后,又亲笔写了“猛进如潮”四个字寄来。海宁方面收到后,遵从孙中山先生意思,委托专人制成匾额,想要悬于一亭上“以勖勉国人”。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时负责此事的人因病突然故世,匾未制成,且孙中山先生所题的字也没了踪影。
盐官度假区管委会主任夏国平告诉记者,“猛进如潮”四字为海宁人所熟知,但“猛进如潮”的真迹一直只存在于孙先生海宁盐官观潮的故事中,后人均未见过亲笔手迹。目前如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海宁市高级中学等地的“猛进如潮”题字,都是后来的书法家临孙中山先生手迹书写的,并非真迹。
2016年是孙中山先生海宁观潮100周年,因此在这个时候弥补这个遗憾很有意义,要让海宁人和来盐官游玩的游客都知道,“猛进如潮”究竟是什么样的题字。
经多方了解,管委会联系到了市政协文史研究会文史研究员陈宰。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寻找孙中山先生“猛进如潮”的手迹,走访多家档案馆、博物馆,查阅大量史料,历经多年,最后在南京第二历史档案馆,从孙中山书法、文稿手迹中汇集到“猛进如潮”四字。之后,管委会依照此手迹委托专业木雕匠人制成“猛进如潮”匾额。
夏国平说,选择将匾额悬挂到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观潮所建的中山亭最为合适。“猛进如潮”真迹的首次公开亮相,不仅还原了孙中山先生字里行间流淌的爱国热情与英雄气概,印证了历史,还成就了纪念伟人海宁观潮100周年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