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管局: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2011-06-20 22:49:46)
标签:
杂谈 |
分类: 金融业 |
经济观察网 记者 欧阳晓红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下称外管局)发布的2010外汇管理年报透露出——下一步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
年报显示,2010 年,剔除汇率、资产价格等估值因素影响,我国新增国际储备资产4717 亿美元,较 2009 年新增额扩大 18%。其中,外汇储备增加 4696 亿美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和特别提款权增 22 亿美元。
年报表明,2010 年净误差与遗漏出现在借方,为 597 亿美元,相当于国际收支口径的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 2%,在国际公认 5% 的合理范围以内。
外管局局长易纲在年报致辞中表示,外汇储备的增长,是我国在当前经济发展阶段下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客观结果,与所谓的“强制结售汇”无关。截至2010年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2.85万亿美元。
事实上,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规定,企业经常项目外汇收入可以自行保留或者卖给银行。而2011年起,企业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无须调回境内。因此,我国已不再实施强制结售汇制度,强制结售汇已是一个历史概念。
此外,年报预计2011 年,我国国际收支仍将呈现较大顺差,国际收支运行可能呈现一定波动性。这是因为,利差、汇差和境外融资成本较低等因素可能使得套利资金净流入增加,境内企业境外融资活动可能会趋于活跃。
与此同时,总体上,2011 年全球经济将持续复苏,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将稳步回升,但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依然存在,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国际金融市场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可持续增长也面临挑战。
年报称,“热钱”作为跨境资金流动的一部分,在理论上一般定义为国际短期投机套利资金,但无严格意义的统计规范和标准。外管局借鉴国际上较流行的间接测算法,并结合我国实际,在交易形成的外汇储备增量中扣除进出口顺差、直接投资净流入、境外投资收益、境内企业境外上市筹资调回等四项,把所得差额视为波动性较大的跨境资金流动净额。
按照上述方法估算,2001年至 2010 年,我国波动性较大的跨境资金总体呈小幅净流入态势,年均流入近 250 亿美元,占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 9.0%。2010 年,剔除境内人民币净支付400 亿美元的因素,净流入 355 亿美元,占外汇储备增量的 7.6%。业界人士分析,如此看,中国似乎无需过于担忧热钱流入。
但外管局不久前公布的《2010年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表明人民币升值压力来自资本的净流入,就此,有官员认为,堵流入不如疏流出,拓宽资本流出渠道已刻不容缓。
而提及下一阶段,应对和打击“热钱”流入的工作,外管局称,将推动境内资本市场开放和资本流出,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选择、有重点地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避免给“热钱”提供持续投机套利的空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