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姓概况
(2010-04-27 19:20:41)
标签:
任姓概况杂谈 |
分类: 任氏家族 |
任姓概况
从明朝至今600年中任姓人口由31万增到420余万,增长了约13倍多,任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基本相同。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四省,大约占全国任姓总人口的39%。其次分布于陕西、辽宁、四川、安徽、江苏,这五省的任姓又集中了27%。河南为任姓第一大省,约占了全国任姓总人口的11%。全国形成了以豫冀晋鲁为中心的北方任姓分布区、长江以南少任姓的布局。在近600年期间,任姓人口流动的特点是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强劲地回迁。
任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图2)表明:在豫鲁大部、冀京津、陕晋、辽宁大部、内
蒙古东南和中部、宁夏大部、甘肃东部、湖北北部,任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o.63%以上,中心地区可达到1.5%以上,上述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3%,居住了大约51%的任姓群体。在河南东南、山东南部、湖北大部、皖苏北部、川渝、云南大部、贵州西部和北部、甘肃中部、内蒙古东北部、吉林大部,任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o.42%一o.63%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26%的任姓群体。
第一个渊源
源于有熊氏,出自黄帝少子禹阳的后代,属于帝王赐姓、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唐书》及《左传正义》记载,任姓是五千余年前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是一个十分古老而又具有光荣传统的姓氏。据《姓纂》的记载:“黄帝二十五子,十二人以德为氏,一为任姓,六代至奚仲,封薛,魏有任座,秦有任鄙。”
任姓的始祖,据考证是黄帝少子禹(禺)阳被封在任国,其后裔以国为氏,到了夏王朝中期,有任奚为车正,后被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再后迁于邳(今江苏邳县),其后嗣仲虺居薛,后为商汤的左相。
任奚、任仲虺的后裔子孙,以先祖受赐之姓世代相传,是为任姓,为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到了春秋晚期,有个名人叫任不齐,字子选,为孔子的弟子,在《孔子家语》中称作任子齐。传说,任不齐为禺阳的第六十四世孙,在从祀孔子的“七十二贤”中排名第十七位。
孔子逝世后三年(公元前476年),任不齐回归桃乡故里。任不齐生于周朝灵王二十七年三月,卒于周元王八年九月(公元前545~前468年),逝世后葬于桃乡,其墓在今山东省济宁市城北房葛铺。任不齐被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八年(公元634年)追封为任城伯,宋真宗赵恒
在大中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加封为当阳侯。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妊姓,出自母系氏族社会古姓,属于以自然现象称谓为氏。
人之所以得生,在于母亲妊娠,因生得姓。从母从女,为妊姓,后传为任姓。
在商王朝末期,就有著名的“挚仲氏任”。
据典籍《康熙字典》中指出:“太任,文王之母”;又据史籍《汉书》上记载,也有赞美太任之辞说:“美皇英之女虞兮,荣任姒之母周。”在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合撰的《毛传》中也记载:“挚国任姓之中女也。”《周语》:富辰曰:“昔挚、畴之国也,由大任。”
东汉末期的著名学者韦昭(韦曜)特别指出:“挚、畴二国,任姓。大任,王季之妃,文王之母也。”周王朝的开国君主周文王姬昌的母亲,就是该支任姓族人,称“大任”。
西周初期,有谢氏、章氏、薛氏、舒氏、吕氏、祝氏、终氏、泉氏、毕氏、过氏这十个姓氏,都是任姓后裔的封国,是由任姓分支出来的。又据《左传》上有一句话说:“不敢与诸任齿”,其中所谓的“诸任”,指的就是这十个姓氏,为西周贵族大姓,因此不甘与其争辩,可见当时任姓氏族的显赫。
第三个渊源
源于风姓,出自太皞氏(伏羲氏)之后裔的封地任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周朝初期,周成王找寻上古帝王太皞氏(太昊)的后裔,分封于任(今山东济宁)、宿(今山东东平)、须朐(今山东济宁)、颛臾(今山东平邑柏林乡)四国。后来在春秋晚期,鲁国执政上卿季孙(季子)想要讨伐附庸的颛臾国,还被孔子讥讽为“祸起萧墙”。
春秋、战国时期,弱小的任国先后隶属于鲁、宋、齐等大诸侯国,直至战国末期的七雄之间依然顽强地存在。到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方废黜了任国而改为任城县。
任国被灭亡后,原国王族子民以原国号为姓氏,称任姓,世代相传至今。
第四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商、周初期官吏壬,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壬,即西周初期六卿之一的的地官之长,就是后世的大司徒,后加“亻”偏旁俗称任。
在典籍《周礼》中记载:“任,即壬,大司徒之职,以乡三物,敎万民而宾兴之。”
汉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到了东汉建武二十七年(公元51年),改称司徒。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政权,依《周礼》置六官,大司徒为地官府之长,以卿任其职。
在大司徒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其先祖的官职古称为姓氏者,称任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契丹族,出自辽国时期人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第六个渊源
源于巴民族,出自秦、汉时期板楯族后裔,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魏书》记载:“巴夷帅中有任姓。”
在《魏书》所指的“巴夷”,就是历史上人们所称的“板楯蛮”,是先秦末期至汉朝时期活动于川东地区的古民族,为古代巴人的一支,又称作白虎夷、白虎复夷、賨人、巴人等。
板楯民族主要分布于川东,在四川阆中一带。在两汉时期主要有罗、朴、督、鄂、度、夕、龚这七个姓氏。板楯民族善长弩射,长于狩猎,沿今嘉陵江流域居住。因为该民族在作战过程中使用木板为楯,冲锋陷阵,至死不退,因此被称为“板楯蛮”。
相传,还在秦昭襄王嬴则时期,板楯民族就曾为秦国除虎患,因有大功,秦昭襄王特赐以土地,并免征赋税。
汉朝初期,板楯民族曾大力协助汉高祖刘邦大战秦军,为汉高祖定鼎关中立下功勋,并且由于其俗喜歌舞,还创有《巴渝舞》,所以得到了汉高祖的高度赞赏,收为汉朝庙堂舞的一部分,并下诏“板楯世减其赋”。
到南北朝时期,板楯民族中增加了汉姓任氏,应为汉民族融入的结果,其渊源有待进一步考证。
第七个渊源
源于党项族,出自西夏王朝党项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党项民族,是鲜卑拓拔氏的后裔分支,创建有西夏王朝(公元990~1227年)。
在西夏政权当中,多仿采宋朝的汉制,包括机构、官位、礼制、文字、司法、生产与生活方式等,虽然两国世为敌对国家,战争频仍,但民间往来并没有断绝,在文化、贸易上时有往来,甚至包括婚姻等。
在北宋仁宗赵祯宝元元年(西夏景宗大庆三年,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之前,党项民族中未见有汉姓任氏,多有汉姓李、赵二氏,是为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由唐太宗李世民赐姓为李氏。
吐蕃民族北上扩展后,散居在今甘肃南部与青海境内的党项部落内迁至庆州(今甘肃庆阳)、夏州(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一带。到了唐朝末年,党项部首领因参与辅助唐王朝镇压了黄巢起义,升任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再次被赐姓为李氏,同时赐封其妻室族系为赵氏,李思恭进爵为夏国公。从此,夏州鲜卑拓跋氏皆改称李、赵二氏。
宋太宗赵匡义即位后,授党项部落首领李继捧为彰德军节度使,发兵前往接收统治权力。李继捧的族弟李继迁坚决反对降附北宋王朝,率领族属逃奔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今内蒙古伊克昭盟鄂托克旗),建立政权反抗宋朝。李继迁,就是西夏王朝开国景宗皇帝李元昊的祖父。
因此,党项民族中的任氏,当为与宋朝汉民族联姻的结果。南宋理宗赵昀宝庆三年(成吉思汗铁木真二十二年,公元1227年),蒙古汗国灭西夏,党项任氏族人大部分迁逃江南宋地,逐渐汉化,成为汉族任氏的一支。
第八个渊源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记载:
1.满族舒舒觉罗氏,满语为Susugiolo Hala,属于满族老姓之一,源出辽国初期的古老的渤海国靺鞨族,世居黑龙江中下游两岸。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任氏。
2.满族仁佳氏,满语为Iingiya Hala,世居司旺堡(今黑龙江铁力)。清朝初期即多冠汉姓为任氏、仁氏。
第九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哈尼族、瑶族、回族、土族、羌族、水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任氏族人分布。详实情况,待本书笔者予以考察后,再进行刊载。
任氏尽管得姓很早,但在发展中由于一直深埋不显,所以其早期历史一直很难让人知其详。在各支任氏族人中,影响最大者是出自黄帝之后的一支。据《任氏家谱》中的记载,黄帝之子禺阳在得姓以后,六传至奚仲,再封于薛地(今山东滕县)。
任氏起源于黄河流域,中国的东方山东。根据下述记载,绘出:黄帝少子禺阳,以德受“封于任”,以国为姓(今山东济宁市);其后七世夏朝奚仲“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薛城),一度“迁于邳”(今江苏徐州,春秋为薛国地);自奚仲又十二世至商朝仲虺“复居于薛”;商末周初期,成侯又徙国于“挚”;到第六十世祖春秋时,薛定侯箱“封于国之西鄙桃乡”(今山东济宁任城);到春秋末第六十四世任不齐(乐安谱始世祖)“归桃乡”。从禺阳到任不齐,所经历过的时期是夏、商、周三个朝代;地点主要是在山东济宁东南一百五十公里地域内生活繁衍。
春秋战国时,魏国有任座,秦国有任鄙,他们都是禺阳的后代,楚国有任不齐。可见在先秦时期,任氏族人已播迁于今湖北、山西、陕西等境。同时,还可以判定任氏族人早期是以山东为其繁衍中心的,故任氏族人有以“乐安”为其堂号,其后遂成为当地一大郡望。
据《史记》记载,南海尉任嚣曾矫诏使赵佗立国,这说明秦代已有任氏徙广东。
至汉朝时期,任氏族人已散居于中国北方的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一带,南方则居四川、江苏、广东等地。可见,任氏族人在汉之前即已南迁。汉时有世居沛地(今江苏徐州)之任敖,其后有子孙迁陕西渭南。魏晋南北朝之际,军阀混战,夷族入侵,中原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任氏族人为避战乱,开始大举南迁至今江苏、安徽、浙江、湖北等地。并有任氏族人迁入福建。
唐朝时期,社会稳定,政治清明,使留居河南、山东的任氏族人又兴旺起来。
南宋末期,赵姓末代皇帝四处逃亡,元蒙古骑兵南下,使任氏族人逃难于中国南方各地。
元末明初,旱涝蝗疫施虐,农民起义军四起,造成中原、江南人口锐减,任氏族人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别迁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陕西等地。
大约自清朝开始,闽、粤任氏族人有徙居海外者,如新加坡现有任氏华人,并建立有宗亲组织。
如今,任氏族人已广布全国各地,尤以河南、山东多此姓,两省任氏族人约占全国任氏人口的23%以上。
任姓姓氏字辈
江苏如皋任姓字行
允、远、士、大、中、万、正、吉、顺、太。
河南叙伦堂任氏派语
光、嘉、鋕、廷、本、文、起、全、治、芳、明、士、有、之、采、兆、吉则、廸、长、元、亨、利、贞、若、福、禄、世、荣、昌、共、际、风、云、会、永、清、四、海、长。
山东枣庄滕州任氏辈分
国、培、开、泰、振、世、泽、衍、秀、昌。
山东济南平阴洪范镇任氏字辈
立、天、开、兆、祥、永、怀、玉、文、光、、尚、德、泽、士、轩、炳、元、吉、大、芳。
河北承德安匠乡任氏字辈
自、绍、焕、国、先、年、受、万、久、长、延、兆、文、书、显、科、井、志、家、昌。
河南项城任氏字辈
天、尚、德、敦、孝、义、永、久、广、传。
山东海阳任氏字辈
鸿、福、传、延、广、清、修、积、泽、长、庭、荣、昭、懋、德、泰、贵、庆、家、祥。
【郡望】
乐安郡
东汉朝永元十年(戊戌,公元98年)改千乘郡置国,治所在临济(今山东青高苑镇),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博兴市高青县、桓台县、广饶县、寿光县等地区。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郡,治所移至高苑(今山东博兴)。南北朝时期移治到千乘(今山东广饶),隋朝初期废郡改东安县(今浙江富春)。
东安县
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属吴、越、楚诸国。周显王三十六年(,公元前333年),楚国以东安为春申君之封邑,始建菰城县,南浔辖域隶属菰城县。秦国灭六国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会稽郡,下设乌程、由拳等县,今区境属乌程县。西晋朝太康三年(壬寅,公元282年),分乌程县东乡置东迁县,县治在今旧馆。南北朝时期宋国元徽四年(丙辰,公元476年),东迁县改为东安县(今浙江富春),次年(丁巳,公元477年)仍复名为东迁县。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东迁县并入乌程县。北宋朝太平兴国七年(壬午,公元982年),分乌程县东南十五乡置归安县。到了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将乌程、归安合并为吴兴县,今南浔辖域隶属吴兴县。
【堂号】
水薤堂
东汉时候任棠有奇节,不肯做官,隐居教授。太守廖参去访问他,他一句话不说,只拔了一颗薤,端了一杯清水放在桌上,自己抱着小孙子坐在门下。太守明白了他的意思:“一杯水是要我太守为官必须一清如水;拔一颗大薤是告诉我要为人民办好事,必须把财大势大的土豪拔除;抱着幼孙当户,是要我留心照抚孤儿。”
任姓其它堂号有:
郡望堂号:乐安、东安堂。
自立堂号:五知、叙伦、吏部、新安、清银、思敬堂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