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戈尔丁的诺贝尔奖晚宴演说
(2011-12-24 00:14:44)
标签:
戈尔丁演讲口才有效沟通当众讲话甄立夫教育 |
分类: 世界著名演讲词 |
威廉·戈尔丁(Willeam Gerald Golding,1911-1993)英国小说家,诗人,诺贝尔奖得主,1911年9月19日出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马尔波罗中学的高级教师,也是一位学者;戈尔丁自小爱好文学,7岁开始写作,后来随家搬到马尔波罗,就读于马尔波罗语言学校,1930年遵父命进入牛津大学不拉斯诺斯学院学习自然科学与英语,1934年发表第一本诗集,1935年获得牛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此后在伦敦的一家小剧团里当编导和演员,1939年与安·布鲁克菲尔德结婚,并在萨利斯布里的霍兹霍斯主教中学任英文与哲学讲师;二战期间,戈尔丁应征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并参加了击沉德军战列舰俾斯麦号的战役,随后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争结束后继续教书与写作;1954年发表第一本长篇小说《蝇王》,探讨了人类天生的野蛮与文明的理性的斗争,小说取得巨大成功,从此奠定了他的世界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同年发表长篇小说《继承者》,讲述了史前人类的祖先如何用暴力与欺诈将另一个温和的种族推向灭绝;1956年出版《钳子人马丁》,1958年出版《军营蝴蝶》,1959年出版《自由落体》;1961年戈尔丁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由于写作上的成功,同年辞去了教师的工作,成为弗吉尼亚霍林斯学院的专职作家,1962年退休之前,在美国弗吉尼亚州堆林斯学院做了一年客座教授,1970年获布赖顿市萨西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此后就在旅游、演说、教书、写作、拨弄乐器和航海中度过他的时光;期间发表的作品有《塔尖》(1964)、《The Hot Gates》(1965)、《蝎神》(1971)、《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A Moving Target》(1982)、《纸人》(1984)、《埃及日记》(1985)、《To The Ends of the Earth》三部曲:《Rites of Passage》(1980)、《Close Quarters》(1987)和《Fire Down Below》(1989),以及《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戈尔丁是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被授予1983年度获诺贝尔文学奖;晚年的戈尔丁过着从容优裕的生活,1988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赐予他爵士荣誉,1993年6月19日逝于家乡康沃尔。
1983年12月10日威廉·戈尔丁在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晚宴上的演讲:
国王、皇后殿下,皇族们,各位获奖者,女士们、先生们:
我来到瑞典时被称作是一个悲观主义者,尽管我原本是一个乐观的人。现在有些——或许是你们热情的款待——改变了我,让我置身于一部喜剧之中。这种境遇很难维持。那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穷老师的那些个夜晚,我和我的妻子轮流照看我们的幼女,哄她入睡。我记得有一次,大概在凌晨三点左右,当我要把蜡烛从熟睡中的宝宝身边拿走时,她睁开眼睛,说道:“爸爸,说些有意思的事儿吧。”然而,那一刻对我来讲,仿佛是我脱下了小丑的系铃帽。我十分感谢瑞典,十分感谢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皇家学院!
瑞典的盛情款待和基金会与学院对我的欢迎,可以说是给了我闪电般的光明。我谨祝愿各国国界易穿越,国际交流善往来。
我到过许多国家,我发现那里的人们有着他们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危机的感知和独特的常识。他们唯一不能理解的就是,为什么同样的对生活的热爱、对危险的感知以及所有的常识,在领导者和统治者那里是可以嬗变的。我想这是我被世界瞩目的最后一刻了,那么就让我用这最后的时间说几句话,不是作为一个国家的一份子,而是作为人类的一员说话。我要对所有的当权者说:“止步回头吧!现在就向回走。你们之间的协议不需要聪明机智、周密策划和调动演习。它需要常识,尤其是,一份真心的慷慨。给予!给予!给予!它必将成功,因为它附和了全世界的信仰、赞同和欢欣,而所有的后代们将赞颂你们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