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丈岩妙高台记胜
文/雅号糊涂
在我看来,雪窦山的千年古刹雪窦寺是以佛祖弥勒道场而居
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例被世人心诚膜拜和顶礼叩首,而千丈
岩和妙高台则是以山峻峰奇崖绝瀑秀及名人别墅为众人所望
趋之若鹜之美景处。
过翘角飞檐的千丈岩大门,见一水面如镜的湖泊,名为锦镜
池,涧水穿关山桥冲出崖口而成千丈岩瀑布。顺着小桥拾级
而上至一凉亭,此乃飞雪亭,是观瀑最佳之处。站在崖边,
凭栏俯览飞瀑,势如玉龙腾空翻滚,与半山腰的巨石撞击出
水花四射、飞珠溅玉,再折而奔泻,如银帘倒挂,经阳光折
射,五彩粉呈,蔚为壮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宰相
大文豪王安石观瀑写下著名诗句:“拔地万重青嶂立,悬空
千丈素流分。共看玉女机丝挂,映日还成五色文。”宋朝还
有位宰相大诗人郑清之,多次到千丈岩,也留下了万古不朽
的《千丈岩》绝句:“圆峤移来东海东,梵王宫在最高峰。
试将法雨周沙界,千丈岩头挂玉虹。”
时值四月旬末,天时晴时雨,可谓烟雨蒙蒙。我们观景不及
文人雅士那诗情画意豪放怡情雅趣,我们看到的是眼前的景
致,崖壁如削,崇岩壁立,绝壁高千仞。飞瀑直泻180余米,
水气弥漫,氤氲缭绕,若飞雪飘舞。岩壁中“千丈岩”三个
大字,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黄绮所书,苍劲有力,真是
应景。
绝壁高千仞,飞流下九天

飞雪亭前府览千丈岩飞瀑

看着绝壁高千仞的千丈岩,我想起了“放下屠刀,立地成
佛”的典故。传说,唐代时,雪窦寺内有一条大蚯蚓,每
天天不亮就会吱吱地叫。有个小和尚刚入佛门不久,老方
丈就指点他说,每天凌晨蚯蚓叫,定要起床诵经做课,不
得有误。小和尚年纪尚轻,正是贪睡的时候,时间一长,
就厌烦了,忘记佛门戒杀生的规矩,用一壶开水烫死了蚯
蚓。老方丈发觉后,大为震怒,马上要小和尚从这千丈岩
瀑布上面跳下去,以命赎罪。小和尚站在瀑布上,心惊胆
颤,放声大哭。正在这时,有一个以杀猪为生经过此地,
问明原委。屠夫大为震动,仰天长叹:我以杀猪为生,已
有几千头猪死在我的刀下,这条蚯蚓还没有一根猪尾巴长,
要跳岩,应该由我先来。屠夫毫不犹豫,扔下杀猪担子,
纵身从悬崖上飞身跳下,还没有落到崖底,万万没有想到
突然间天光四射,大地生辉,香风阵阵,鼓乐齐鸣,现出
七色彩虹,只见一只白色仙鹤从岩底展翅飞出,托住屠夫
,缓缓上升,消失在云天之中。原来,佛祖念小和尚早起
晚睡,青灯黄卷,准备在小和尚赎命之时,接他上天,不
料让杀猪的捷足先登了。美丽的传说,更增添了山川的秀
丽和神话。
王安石老先生与其著名诗句
从飞雪亭往南拾级而上,道两旁古木参天,蔽日荫翳,氤氤
氲氲中过乳泉亭,就到妙高台了。妙高台又名妙高峰,亦称
天柱峰,雄踞奇峰突起的绝壁之顶。它东西南三面为峭壁悬
崖,直临万丈深渊,故显得格外高峻。上有一平台,自古为
雪窦山登高揽胜之地和避暑胜地。凭栏远眺,远处山岚青翠
,山岚之间更有水泊蜿蜒;近处松竹蔚然,松涛滚滚,山风
阵阵,凉爽宜人,置身于此,恍然如仙,妙不可言。而更被
人知晓的是蒋介石先生和他的别墅。
据说,妙高台原为毛竹草蓬结庐,远离尘世,寂静悠然的幽
居之处。蒋介石“九岁时游妙高台,见妙高台爱之”。一九
二七年八月,蒋介石第一次下野,失意归里,在此修筑了一
座中西合壁的别墅。并亲自手书“妙高台”三字,挂于门楣。
字体潇洒飘逸,据说此“妙”是有意将女字旁下重笔,意为
“女子少管闲事为妙”。以后,他每次还乡都要来此小住。
一九四九年元月,蒋介石第三次引退,回到溪口,妙高台就
成了他摇控局势、指挥国民党作战的幕后指挥中心。在此期
间接待了孙科、张群、阎锡山、张治中、吴忠信等几十名国
民党高级官员。从元月二十五至四月二十五曰三个月后,他
不得不告别风光秀美的妙高台,怀沉痛心情,携子蒋经国,
与溪口不辞而别,在象山登上“泰康号”军舰,永远离开家
乡。
妙高台有“三奇”,一是气候出奇,经常云雾缭绕,冬暧夏
凉,朦胧似世外仙境。二是岩石出奇,平台上的“晏坐石”
富有传奇故事,也是宋高僧知和禅师讲经伏虎之处,也是坐
石圆寂之地。三是建筑出奇。蒋介石建别墅时,保留了清雍
正四年,雪窦寺石奇禅师圆寂后的舍利塔。蒋老先生很相信
鬼神,而石奇和尚的舍利塔仍留在天井内,似乎人鬼混杂,
确令人费解。可惜了,妙高台文革时被毁,现为一九八六年
重建。妙高台,也见证了风云变幻的民国历史,而这民国历
史也给后人流下了不灭的追忆。
千丈岩妙高台的往事,已成历史,而远峦近岗群峰还是尽收
眼底,使我油然生出气魄。多少岁月,风雨已沉寂,清风拂
面、烟霭漂渺中,唯有风光依旧
(写于2018年6月8日)
清雍正四年,雪窦寺高僧石奇圆寂后,就安葬在妙高台,并建
一墓塔。就是现在别墅天井中的舍利塔。
别墅前平台,中间那块突起的方石光滑,可容一人入座的石头
就是坐了可以升官的“晏坐石”。据说,蒋介石母亲王采玉每
逢初一、十五都要到雪窦寺烧香拜佛。蒋介石九岁时,第一次
随母亲来到妙高台,看到这块石头,一屁股坐在上面,不愿起
来。他母亲多次催促回家,他仍恋恋不舍。后来,蒋介石发迹
只要回到溪口,上妙高台,总在这石头上小坐片刻。
在这里运筹帷幄,布置了从江阴到湖口的长江防线,指挥
战争。但已大势已去,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突破长江防
线渡江南下。蒋介石一统华夏的大业将成董梁一梦。
当年蒋介石与宋美龄曾在这块石头上留影,还有民国许多政
要官员均坐过此石头。据说这块石头很有讲究,游客纷纷在
这块石头上留影,能升官发财,还能健康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