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10月18日,便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50周年。这样的大日子,理所当然应该郑重纪念。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侵占圆明园,把园内无数中华珍宝掠走之后,将这座被誉为“世界园林瑰宝”的皇家园林付之一炬,150年后的今天,面对圆明园文化的遗存,让我们反思这段历史的细节。
从圆明园的兴建到被毁150周年,到现在2010年又是150年,中国古代司马迁关于天道的循环,认为是300年、500年是大轮回的周期,我们站在历史的关头来回顾这300年来圆明园所承受的大喜大悲,大的动荡,到现在我们冷静下来,重新审视这一段历史仍具有很大的意义。



经过150年的洗礼,我们伫立于残骸之上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雄伟及俊美,那种深刻的耻辱与心痛也总会随心而生,不可抗拒。



经过100多年时间的洗礼,我们伫立于残骸之上仍能体会到圆明园的雄伟及俊美,那种深刻的耻辱与心痛也总会随心而生,不可抗拒。


“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两个胜利者,一个塞满了腰包,这是看得见的,另一个装满了箱箧。他们手挽着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雨果



纪念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勿忘历史、倡导和平,加强对圆明园的保护和研究







如果说,150年前,圆明园的罹劫是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标志点;那么,150年后的今天,正当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日益树立、东方文化的魅力逐渐凸显之时,圆明园罹劫纪念,将是自信的中国人向世界表明和平向往的转折点。




大水法,寥寥几根柱子竟那般索然、寂寞,或许它就以这种方式让我们记住那段无法重建的历史吧!让圆明园的废墟永远留存吧。她是我们民族的伤疤,让人反省,催人奋进。


那些久居海外的文物,那些写满中国文化历史的工艺品,那些记录着侵略者种种劣行的证实者,那些见证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的见证者早就应该回到母亲的怀抱。零落海外的亲人们,回家吧!
…………………………………………………………………………………………………………………………………
我流失文物多在英法博物馆
在英国,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能比大英博物馆更容易激起外国人的复杂情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6年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流失文物多达164万件,被世界47家博物馆收藏,大英博物馆收藏中国流失文物多达2.3万件。
法国是继英国之后欧洲收藏中国文物的第二大中心。在法国,国家图书馆、池努奇博
物馆和枫丹白露宫均收藏大量中国文物。卢浮宫博物馆收藏中国文物达3万件以上,尤以原始社会的彩陶器、商周青铜器、瓷器为主,收藏量达6000多件。其中包括明万历刻本、大清万年地图、圆明园的40景诗绢本等。其中敦煌书画的三种唐拓本均为孤品、稀世珍宝。
圆明园简介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万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占地5200余亩(约350公顷),比颐和园的整个范围还要大出近千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
清朝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会,外理政事,它与紫禁城(故宫)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被清帝特称为“御园”。
圆明园于1860年(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拯救中国奢华经典 圆明园启动海外寻宝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里,中国文物不下百万件。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流失文物征集抢救的力度,专门设立“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但是根据国家文物局公开的数字,在专项经费启动的前四年,共使用中央财政资金近2亿元,却仅抢救回流散文物204件以及皮影文物6万余件。
回购、依法追索和捐赠是流失文物回归的三条重要路径,但流失文物回家的路注定是不平坦的。以国家出资购买为例,新中国成立伊始,周恩来总理即批准以重金从香港购回著名的王献之《中秋帖》和王?《伯远帖》。近几年,很多流失海外的艺术珍品纷纷回到国内拍卖场中。国家为了促成这些国宝的回归,于2002年启动“国家重点珍贵文物征集专项经费”,同时鼓励国有收藏单位和国有企事业单位购买这些珍贵文物,如2002年国家斥资2999万元从中贸圣佳拍卖公司购回流失在日本的米芾《研山铭》,2006年故宫博物院以2200万元从嘉德拍卖公司购买散佚在民间近百年的故宫旧藏《隋人书出师颂》。然而,每年5000万元的财政拨款,相对于百万件的流失文物和动辄天价的文物,无异于杯水车薪。
在法律追索方面,我国政府1996年签署了《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关于文物返还的公约》,并曾成功从美国、英国、丹麦等国追索回多批非法流失出境的中国文物。其中比较成功的案例如:2000年,当获悉在美国苏富比拍卖行将要上拍我国河北曲阳王处直墓被盗浮雕之后,国家文物局会同河北省文物局仅用了1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大量的取证调查工作,从而通过外交手段和法律途径成功地将被盗文物追索回国。
但是,依靠法律手段跨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是一件十分耗时费财的事情,其中不但有复杂的法律程序问题,还要面对取证的难题以及对部分善意的购买者进行适当补偿的问题。此次以法律手段追索圆明园鼠首和兔首铜像的艰难,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现实。
通过有识之士的捐赠和返还义举让流失文物走向回归之路,更是可遇而不可求。在北京,“抢救流失海外文物专项基金”于2003年7月启动了“国宝工程”,并一直致力于发动有关各方以捐赠方式促成文物回流,然而除了促成著名企业家何鸿?博士捐资购回了圆明园猪首铜像外,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流失海外中国文物集体“回家”的日子依然遥遥无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