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茅海建《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2)

(2014-08-20 15:33:13)
标签:

军事

820

 

 

《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一书虽然也写了咸丰帝的一生,但他的着重点并不在于这个人,而在于那个时代,时代的思想,时代的精神,时代的要求。他写的其实是一群人,一群和咸丰帝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人,作者借助当时的文献(主要是奏折和私人通信、日记)和野史笔记,将他们形象地勾勒了出来。大时代,大历史,大人物是如何浮沉的。这个命题总会吸引着人的注意。其实,在历史中,人物是常新的,但人性似乎总是共同的。读历史,更多的还是读人性。

中国的历史,离不开权谋二字。咸丰帝其实也是善于运用权谋的。他从小就被灌输了权谋思想。在此书中,茅海建先生引用了两条野史资料,佐证咸丰是如何战胜自己的政敌奕䜣的。当时的奕詝奕䜣,其实也就是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对于权力,或许有着天生的敏感,但是,仍是模糊的。最关键者,还是他们背后的老师。他们被老师教导该如何做,方可获取皇帝老子的欢心。儒家的核心,在于仁,在于孝。所以,这两个野史,就在这两点着眼,证明咸丰帝是用这样的非常手段,战胜了才华横溢的奕䜣。这其实也关乎人性。皇位是必须争的,但又要不露痕迹,所以,古往今来,争夺储位,都得利用权谋。这两个野史的真实性,可以存疑,但不能说不可能。——曹丕曹植之争,是不是如此?杨勇杨广之争,是不是如此?而咸丰帝的祖先雍正帝,不也正是因为装着一副仁孝的面目,得到了康熙的信任,最终夺得大位。——苏轼说的“想当然耳”,还是有道理的。

咸丰帝是善于权术的。他懂得“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上位,就必须摈弃前朝重臣,重用亲信,这样才能如臂使指,也能获取威信。同时,他也善于讲究策略,懂得运用时机。在罢免穆彰阿和耆英上可以看出他对这些传统权谋的运用之娴熟。他对曾国藩的猜忌,对奕䜣的猜忌和罢免,都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君主的精明,懂得权柄的重要性。所以茅海建说:“尽管咸丰帝在诸多方面不显才气,唯独这一方面十分清醒。专制统治者对威胁自己权势的任何人与事,从来就是最灵敏,最恶感,并下手不留情的。”

不过,他毕竟是个材质平平的皇帝,他面临的问题,既有旧的(农民起义),又有新的(外国侵略),他根本就应付不来。因此心力交瘁。甚至到了后来,他对政情几乎倦怠了,只求娱情声色,其他的,都脱卸于臣下。偏偏他在用人识人上,并不高明,甚至常常所用非人,所信任的,往往都是敷衍他,应付他,甚至是欺瞒他的,比如叶名琛、徐广缙。在这些人让他大所失望后,他似乎对汉人官员都失去了信心,所相信的,只是满人亲信。只要是官场,就充满了权力倾轧,这导致了不能合作,又严重地消耗了国力。而被事后证明为的确有能力的,能够力挽狂澜的,比如曾国藩、奕䜣,都是他最为猜忌的,他们的获得实权,都是咸丰帝在无可奈何后,迫不得已做出的选择。

茅海建先生在结语中为咸丰皇帝做了个盖棺论定:“他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材料。就他个人历史而言,凡是当时和后来被证明为有效的举措,如湘军、厘金、总理衙门……都不是他的创造,也都不符合他的思想;凡是他尽心尽意制定出来的政策,如怎样镇压太平天国、怎样对抗英法联军,却全不可行。他在位十一年零六个月,时间可谓不短,但我们找不出一项可以称道的大决策、可载史籍的大功绩。皇帝当到这种份上,那就不是他个人的不幸了,而是连带整个国家陷于灾难之中。”其实,从咸丰帝“知道太多的当皇帝的规范、原则、机谋、策略和秘诀,知道了太多的成功和失败的治国经验”来看,若面临的不是一个亟需转型的新时代,若面临的不是前几代尤其是乾隆帝积累下来的诸多社会矛盾,未必可以说咸丰帝这个皇帝是不称职的,但偏偏他在那样的一个时代的临界点当了皇帝,其实,就算换成奕䜣,或许会有所不同,但大的历史方向,包括被英法联军打败,包括接受不平等条约,这些都是避免不了的。这就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读史者不可不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