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杨各庄、高各庄、陈各庄等庄名中的“各”是什么意思?

(2017-11-23 09:26:40)
标签:

历史

文化

北京、河北一带,有许多村庄的名称里都带有一个“各”字,如北京的张各庄、杨各庄、庞各庄、岳各庄,河北的梁各庄、刘各庄、柏各庄、胡各庄,等等。这些村名中的“各”字是什么意思?

对于这个问题网友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他先引用了一段关于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文字,让我也附在下面:

语言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一样,是处在经常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的。汉语的语音,从古到今,发生了明显的有规律的变化。现代汉语jqx这套声母,是由zcsgkh这两套声母演变来的,变化的条件是这两组声母跟i或ü相拼。zcsgkh在与i或ü相拼时,其发音部位受iu的影响而产生“同化”作用,变成了jqx。例如,“将”和“江”现代普通话都读jiāng,声母都是j;而在古汉语中,它们的声母却分别为zg。拿“家”字来说,它在现代普通话中读作jiā,声母是j;而在中古时期(以《广韵》音系为代表),它读作ga,声母是g;在现代方言中,“家”字还有读作g-的,如江浙话读作gu,广东话读作ga( 为了方便读者,本文用汉语拼音方案标注古音和方言字音,音值是近似的。),属于北方方言的胶东话读作引ag变成j是比较晚近的事。成书于公元1324年的《中原音韵》(元周德清撰)还没有反映这个变化。也就是说,g变成j不会早于14世纪。直到今天,这个变化的痕迹还可以见到,如“角落” (jiǎoluò)北京方言中说“旮旯”(gālá);“缰绳”(jiāngsheng)北京方言中说成gāngsheng,等等。

从中古(公元4世纪至公元12世纪以前)到现代,“家”字的读音经历了ga-giajia的演变。在“X家庄”这类村名中,“家”字保存了古音的读法,声母是g而不是j。又由于“家”字在村名中读成轻声,它的读音与现代普通话的“家”相去甚远,而与“各”倒很接近。久而久之,书写形式也跟着改变了,于是“家”便成了“各”。” 原载《百科知识》1986年第2期。

在《百科知识》中本来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各”是由“家”转化来的,“各”就是 “家”。然而这位网友又给出一个近似搞笑的答案,他写道:“原来,‘各’字是由‘哥’字的谐音转化过来的,高各庄就是高哥庄,杨各庄就是杨哥庄,张各庄就是张哥庄,王各庄也就是王哥庄,庞各庄就是庞哥庄。这些以‘各’字命名的地名由来已久,都很古老。在殷时代以前,北京城的东部还是一片沼泽地,几乎没有人居住。随着地势的变化,沼泽洼地逐步消失,土地变得越来越肥沃,于是就吸引了许多人来此开荒耕种。最初来到这里的大都是身强力壮的男性劳力,他们结帮而耕,结群而住,逐步形成的村落便以最早开荒者的姓氏命名,姓王的被称为‘王哥庄’,姓张的被称为‘张哥庄’。日久天长,人们觉得这其中的‘哥’字有些别嘴,于是就逐步把‘哥’叫成了‘各’字。”(搞笑吧)

我说了《百科知识》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但感觉强调得不够,所以引起上面那个网友误解,“各”是由“家”转化来的,“各”就是 “家”,对此下面我再强调两点。

“家”转化成“各”与汉语读音的两个方面有关系。

第一 与声母有关。以前,“家”和“各”的声母是一样的,都是g。具体说就是十三世纪以前,汉语没有jxyw等声母,现代汉语中jxyw声母下的字,分散在其他声母之下。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例如“江”现在的声母是j,而原来在g下;“栖”现在读xi,声母x,原来读qi,声母是q。“江”原来读作gang,前些年有一首红遍中国的韩国歌曲《江南style,鸟叔就唱的是gang()style。说明朝鲜韩国的读音还是十三世纪以前的汉语读音。北京市顺义区有两个村分别叫东江头和西江头,“江头”读作gangtou。不要读成jiangtou。“沿”在现代汉语中有两个读音,即yan的第二声和第四声。比如沿(沿,阳平)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南河沿(沿,去声,河沿即河边)。但在以前y这个声母出现之前,“沿”读作nian(),声母是n。北京市顺义区有两个村分别叫东沿头和西沿头, “沿头”读作nian()tou,不要读作yantou。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等村名中的“家”,在声母J出现之前,读作ga,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用现代汉语拼音表示就是yanggazhuanggaogazhuang chengazhuang。“家”读作ga,“各”读作ge,这样“家”和“各”的声母是一样的,都是g。现在还有把家读成ga的,比如电视连续剧《霍元甲》的主题歌第一句“孩子,这是你的家”,它这么唱haisi,zhe shi ni di ga

第二  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中的“家”转化成“各”不仅与汉语声母有关,还与汉语四声有关。现代汉语四声与以前汉语四声是有差别的。现代汉语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还有少量轻声,实际上变成了伍声。而以前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

以前的四声有歌诀说:“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这是以前汉语四声的发声方法。没有阴平阳平之分,而有许多入声字。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等其中的“家”按照古声母读作ga,同时它杨家庄等又是入声,要短促急收藏。短到什么程度呢?就是ga,这个g发出声来了,而a根本不发出声来。如此一来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等用汉语拼音表示就成了yang g zhuanggao g zhuangchen g zhuang等。

再有就是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等,写成杨各庄、高各庄、陈各庄等,跟任何人都没有利害关系,只是与yang g zhuanggao g zhuangchen g zhuang这些发音更接近。同时也更接近实际了。杨家庄开始可能住的都是杨家人,叫杨家庄名副其实。而后来不断迁入新住户,一个村赵钱孙李若干姓都有了,不再独属杨家了。叫什么庄也没什么意义了。所以最终就由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等变成了杨各庄、高各庄、陈各庄等。

前面我强调保留村庄名字的旧读音,如东江头和西江头,“江头”读作gangtou,不要读成jiangtou。东沿头和西沿头, “沿头”读作nian()tou,不要读作yantou。原因在于这些旧读音反应了这些村庄的历史,说明这些村庄至少是在新读音出现之前建立的。它们的建立可能比大明朝的建立(1368年正月二十三)还要早。这些村至少有800年的历史了。杨各庄、高各庄、陈各庄等也一样,它们也是在新读音出现之前建立的,至少也有800年的历史了(而如果是杨家庄、高家庄、陈家庄等,那就不一定了)。由于历史悠久,它们对研究元明史可能都有意义。

与杨各庄、高各庄、陈各庄类似的村庄名称不仅河北、北京有,其他地方可能也有,比如山东省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