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2017-06-08 22:03:47)

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

为了做一个课题的需要,我曾在为一次大学四年级学生作专题讲座的间隙作过一次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中学阶段,给你印象最深的或者是你最喜欢的一件事或一门课程是        ”。这是一条没有标准答案的发散型题目,答案可谓五花八门。从汇总情况来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学校的劳动技术课、每周的社团活动和学校组织的集体活动,总计有超过7成的同学填写的是这三类,只有不到10%的同学填写了中、高考文化科目。由此可见,文化科目的学习并没有在学生记忆里留下多深的印象,或许在中学时他们对文化科目学习的重视仅仅只是为了在高考中获胜,学习方式也是比较被动的,一旦他们进入了“象芽塔”,他们便完成了从“北大在梦里”向“梦在北大里”的突变,进入高校后的“60分万岁”便成为了当今许多大学学子的座右铭!

这个结果完全在我们的预料之中:我在读中学时,学校有个农场,每周三的下午轮到我们班去农场劳动,当时我和另外三个男同学承担的是挑水灌溉任务,这也算是一项体力活,尽管每次都会汗流浃背,但次次都干得不亦乐乎,直到现在每每谈起中学期间的事情,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当时在农场劳动的情景。不仅如此,在农场劳动时留下的吃苦耐劳的习惯依旧影响我现在的生活和学习。不久前,几个大学同学聚在一起,谈起校园生活时我们谈得最多的也是为期半个月的工厂生活和半个月的学农经历以及在宿舍里发生的趣味事情,这些经历为我们的大学生活增添了许多活力和色彩。

其实,每一个教育人都知道“劳动”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其它学科无法替代的,但出于“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初衷,我们更多的是信奉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教条,更多地遵守着“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的古训,不少家长为了让孩子在不久的将来能够下笔如有神”就过早地要求孩子“读书破万卷”,可在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同时、在孩子“破万卷书”的时候,孩子本应有的天性被无情地吞噬,要知道“三更灯火五更鸡”的时候也正是孩子甜蜜梦乡和长个子的时候,过分地要求孩子“闻鸡起舞”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非常不利。我们强调学科质量,我们也强调分数,我们不反对应试考试,但是我们反对以牺牲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为代价的应试教育,我们反对建立在违背孩子成长规律基础上的学科质量,正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曾有过这样一个调查问题“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在成千上万个不同答案中我很欣赏这样的一个答案:“让学生离开了还经常想起的学校是好学校,让学生毕业后心存感激的学校是好学校。”,我们拿什么东西让学生经常想起?拿什么东西让学生毕业后心存感激?我想肯定不是无休无止的学科作业,不是堆积如山的教辅用书,更不是塞满桌肚的学科试卷,而是文山书海的图书馆,是充满活力的运动场,是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是让孩子汗流满面的各项劳动,这些或许更能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更符合“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时代要求!

可是当学生学业成绩成为办学主体的业绩、成为上级主管的政绩、成为衡量办学成败的主要指标时,有多少人会真正用心去思考学生的全面发展呢?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往往也只是专家报告和学校总结中的时尚用语,而对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有违学生健康发展的事情往往缺乏必要的敏感性,举例如下:

应邀去某市参加一所小学的教育督查,在巡视课间活动时发现的一个现象引起了我的注意:一个小男孩因为课间“过度调皮”被班主任要求将黑板擦干净,这个小男孩按照老师的要求将黑板擦干净了,随我一同巡查的学校领导看到后不以为然,或许他会觉得让学生为自己的调皮承担“后果”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我个人认为事情并不如此。我们冷静地想想这位班主任老师的做法,仔细辩别可以发现至少有以下两点值得教育者深思。首先,学生的调皮是很正常的,我们小时候谁没有过“调皮”的时候?记得在读高中时,我曾调皮地在老师上课时趁老师回顾头去板书时把老师的备课本藏起来,心里还暗喜老师离开了备课本一定会在上课时出洋相,正当我洋洋得意地期待着老师出洋相的时候,老师却突然表扬了我前一天做的作业。我断定老师一定知道是我干的,但他没有“惩罚”我,反而表扬了我,这让我无地自容但更让我保留了在全班同学面前的面子。要知道“调皮,是一个孩子的天性”,孩子不应该因所谓过度调皮而受到惩罚。退一万步说,即使孩子真的做错事了,我们也不应该轻易惩罚,因为责备并不是真正的教育,而是一种当众剥夺孩子自尊的行为,我们主张学生做错事后要有担责,要让孩子为自己做错的事而承担他应负的责任,但不是责备更不是惩罚;其二是学生因调皮而受到了“惩罚”,这种惩罚不是别的,而是“擦黑板”,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这位老师把擦黑板这项劳动当作是学生“犯错”的惩戒手段,这位老师用事实告诉了班上所有孩子,“擦黑板”不是光荣的事,照这位老师的想法,值日生做值日其实也不是什么光荣的事,推而广之,“劳动”也不是优秀学生应该参与的,因为“犯了错”的学生才会被要求参加劳动。我这样说或许有点夸大,但也就是这么个理,这个班的学生没有在课间及时地把黑板擦干净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知道这是留给老师惩罚学生用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学生怎么可能具备必要的劳动意识呢?而劳动意识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指标,其主要表现是要让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试想一个在学生时代就接受“劳动是用来作为惩罚‘犯错’行为的手段”熏陶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的人,他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呢?

在平时的教学调研过程中,我常常会关注教室的卫生状况和学生课桌上的物品堆放情况。说实在话,很多教室的卫生状况并不令人如意,学生课桌物品堆放有序的也是少数。特别是学校楼梯的角落里的卫生基本都是一个死角,很多值日生不会打扫台阶死角的卫生更不会清理这一“死角”的污渍,久而久之,便成为了真正的死角!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局面,我想这主要是学生的劳动技能不足,不要小看了打扫卫生这一不起眼的事情,其中隐藏的育人功能和技能训练功能非同一般,可惜的是这一本应是锻炼孩子技能的事情被班主任老师替代了,有的甚至被学校的保洁工替代了!再如,为了确保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为了让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孩子应该承担的家务劳动被父母包揽了,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现在的中学生有几个能在家里烧菜做饭的?一个中学生六年中学读下来为家里洗过几个碗?我曾在一个周六的午间到过一所寄宿制高中学校,其场景非常壮观:一些家长提着沉重的包裹进出于校门口,据了解这是学生一周换下来的待洗衣服,当我走进宿舍区时看到了不少正在为孩子洗衣服的母亲……,这些本应该是学生自己承担的最基本的家务劳动,但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观念下,被我们可爱的家长们替代了!我并不为这些辛勤付出的家长们叫好,相反倒担忧于这些“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苦读学子。

每年的春季,各地都会招聘一些新教师,许多如我年纪的老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慨:现在的青年教师不如我们当年刚入职时那么吃得起苦了。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刚做教师的那几年,几乎每天都是第一个到办公室,不仅把办公室打扫干净,而且把老教师的办公桌和办公桌上的茶杯都清理干净,几乎每一个晚上都是最后一个离校。我并不觉得很辛苦,相反在做这些事时觉得很充实,因此,许多老教师可以把珍藏多年的笔记本借给我看,把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无偿地传给我。直到现在,我都会定期地清理自己的办公室,不管是做校长还是教研室主任,我从来不需要保洁同志帮我清理自己的办公室,因为我觉得这是我自己的事,没必要让其他人代劳,这是我从小养成的习惯。可现在有些青年教师已不具备了当初我们的那种吃苦精神,似乎“多做多亏”。 发出“现在的青年教师不如我们当年刚入职时那么吃得起苦了”的感叹,或许是我们已与时代脱节,不能“与时俱进”了,但不能如我们那时一样吃苦的教师是否与学生时代劳动意识的缺失有必然的关系呢?我想这是一个不必要争论的事实!

不久前,我带队到泰州市姜堰区姜堰实验小学和第二实验小学学习参观姜堰的大阅读,在学习期间姜堰的领导介绍了他们大阅读的开展情况,除了他们浓郁的阅读氛围和丰富的阅读课程以外,留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点是每周半天的劳动技能课和每周半天的社团课程,他们把劳动技能的培养耐入了课程系列,使每个学生在校期间都能接受到必要的劳动技能训练。现在能够每周腾出学生社团活动时间的学校并不多,能把劳动技能训练耐入课程的学校更是少见,我想姜堰引人注目的高考成绩的取得与他们从小的培养是分不开的,劳动技能的训练、社团活动的参与和大阅读的开展为学生的后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劲,更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人民教育》曾刊登一篇文章,文章提出未来教师的三个新要求:一是把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放在首位;二是把适应变革作为常态;三是把学习作为一个生活方式。我想就我们的教育,是否也可以提出“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呢?

“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只有让劳动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了,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真正适应未来高速发展的时代。

因为不管人类发展到什么地步,改变的只是劳动的形式和层级,人类所需要的劳动本质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劳动技能,永远是人类最基本的技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