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不尽红楼中秋韵

说不尽红楼中秋韵
http://s11/middle/4457eb8etc83567ae712a&690
1904年,当27岁的王国维评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后,逐渐成为主流观点,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
的确,红楼里弥漫着《秋窗秋雨夕》的悲凉之雾,但也有吃螃蟹、赋菊花的热闹,黛钗各相争艳,不亦乐乎,秋日海棠社的七人雅会,更是封建社会的惊艳之花开。
单从作者大笔描绘两次中秋节酒会,也能看出作者对生活的珍惜和热爱,并且开篇不久就写“团圆之节”盛况:“家家箫管,户户弦歌”。甄士隐家宴后,还不忘请单身汉邻居贾雨村到书房内小酌。贾雨村“搔首弄姿”地赋诗,得到邻居的同情:50两白银捐款。
第二次中秋描写中,更隐含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通过尤氏倒叙了“当年热闹”(贾母感叹语):“(秦可卿)中秋跟着老太太,太太们玩了半夜”,可见当初之盛况,可卿被宠爱,是红楼三写中秋的“不写之写”:两府聚会,和谐共处。
在正式描写荣府大观园中秋会前,还略写宁府会芳园八月十四酒会,贾珍“煮了一口猪,烧了一腔羊”,带领妻妾们猜枚划拳,好不热闹,并让小三佩凤吹箫。
贾母的八月十五酒会,规模更大,层次更高,不在厅堂,而是在凸碧山庄。贾母带领大家先去上香,兴致蛮高,不坐竹椅,步行上山。依次坐定后,击鼓传桂花,就连道貌岸然的贾政与贾赦也说了俩笑话助兴:怕老婆故事、偏心眼故事。
所谓仁者乐山,贾母把“臭男人”(包括宝玉)打发走后,让女人们解放了一把,就连小丫头们也可以扎堆望月,拿大杯吃黄酒。贾母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还采取远远地来听的方式,先听的是江南丝竹(十番):“悠悠扬扬,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俱除”,后听一套昆曲,还不忘送月饼给吹曲的十二官去吃,可谓是与民同乐,团圆到家了!
所谓智者乐水,黛玉与湘云这俩“香孩儿”逃课到黛玉命名的凹晶馆去谈“凸凹学”,即是我们目前流行的国学之小学。二人坐在湘妃竹墩之上,凭栏望水中之月,耳闻天籁之音(昆曲),激情四射地联诗,于是就诞生了千古佳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http://s3/middle/4457eb8etc8356a8aa5f2&690
这似乎就是高潮了,却不料忽然冒出一个妙玉,来邀吃茶,表演书法之中,还一挥而就完成了三十五韵,让才女黛玉佩服得五体投地,直呼诗仙下凡。小道姑在中秋夜也耐不住寂寞,都是那大肚子黄月亮惹的祸哈!
大家看红楼说悲剧,我却在中秋节里看见贾母博大胸怀,仁者之心,三个美少女,各相争艳,人生之美妙,也在其间矣!岂一个“悲”字能定论?石头作者也说自己“历尽悲欢”,并非只有“悲”,还有“欢”,难道我们是瞎子吗?
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论语.雍也>>),恰似红楼作者之贾母高寿,黛玉快乐,以黛玉短命就认为她是悲剧一生,岂不谬乎?
所以,秦可卿所言“月满则亏”,正与苏轼所言“月有阴晴圆缺”同理,作者为赋小说强说愁,有忧伤,也有美妙,我们何必执著一念而自寻烦恼?人故有一死,我们何不享受人生?
还是幽默大师林语堂在《秋天的况味》中说得好:秋天是收获,是成熟,是霜叶更红,是少妇风韵…….唐代刘禹锡更有高论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43EN00SIGG.gif
珍爱人生,何必投湖?!成个人解脱,不顾亲朋乎?!
http://s14/middle/4457eb8etc8356dcc71fd&690
宝钗虽然得到宝玉的婚约,她幸福吗?
黛玉之死,固然让人扼腕,但她完全占有宝玉的爱情城堡,又何尝不是一种精彩?
降低欲望指数,学习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才达庄子逍遥游境界。
贾府的败落,可不是甄府上升?作者暗写这一出胜利剧,红楼又哪里是悲剧?
红楼彻底悲剧论,幼稚无学,从此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