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捷的一首《虞美人》,客舟听雨,慰藉了无数人的暮年。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从少年歌舞喧闹,盖过雨声,目眩神迷之欢情,到中年孤寂旅途,愈听愈愁,再到老来寂静,注意到台阶上的点滴雨声。
僧庐是一个特别明显寓意的地点。老来向佛,人之常情,因为面对生死,总难免偏好轮回因果。
人生的三段论,蒋捷用一件事情串起来说。这个听雨,其实可以替换成任何一种行为。
比如看云。
少年看云小桥边,中年看云山谷中,而今看云寺塔下,云聚云舒,四散到天边
比如喝酒,比如折花,比如煮茶,比如望月,等等等。
雨是缠绵不尽的东西。云是聚散不定的虚无。
酒是醉醒反复的玩意。花是流年易逝的事物
月是阴晴圆缺的对象……
这首词,我年少读,中年也读,想必晚来寂静的时候,也会读。
浑浑噩噩的人,活三十年也好,活一百年也罢,不怎么思考自身存在的意义。沉迷追逐权力的人,拥有战斗型人格,老了也不信鬼神,不关心老子庄子释迦摩尼。
少年人享受酒色歌舞的时候,并不知道自己中年时候会领悟那么深的哀愁,也不知道自己老了会频繁出入寺院禅堂。
退一万步说,就算想象的到,也不能跟真实的体会相提并论。
有一次,我在北京的某个高等学府开讲,一个年轻学生向我提问,他觉得很看不惯某种生活方式,他认为自己难以改变,一生都会如此。
我也只能轻轻地劝告他,别急着下定论,也许等到几年之后,你的看法自然而然就改变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又何况是三五年,甚至几十年之后?
人的心志和体察,是流动的。当时的信誓旦旦,当时的陶醉不已,随着你的成长,年纪增加,会突然变得索然无味,你开始寻求别的深刻方式。
看见了山顶风景,再下山。
年少迷恋红尘欢爱,歌舞相伴。中年懂得了一个人独行大千世界,万千滋味,自己消受。老了信奉佛教禅理,清静无为。这是人的自然规律。
到了什么阶段,就懂得了什么人生。
文化对人的熏陶暗示,是深入骨髓的影响。不知不觉,我们中国人,小时候背诵的昏天暗地的诗词,长大了体会到好处。
其实读古人的词,就是提前经历一遍完整的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