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世界上很多沸沸扬扬的争吵,其实都可以用当事人的话来衡量一番。比如杨绛逝世。有人不看她的书,也不看钱钟书的书,但是热衷于怀念他们,写悼念文章。
也有的人骂这种悼念跟风狗,就知道点蜡烛,装有文化,跟大师套近乎。其实,钱钟书自己的态度就很直白,他讽刺说过:“文人最喜欢有人死,因为可以作悼念文章”。
这一对情侣,高寿,且相濡以沫到白头。做过学者、翻译家,也是闻名的文学作家,这本身就已经太难得了,大家赞颂,羡慕,都是合情合理的。政府还给到了80岁的老人家发补贴呢!人道主义是温情的。何况是有成就的名家。
人情世故千百年来都如此。人们想附庸风雅悼念,那是好事,说明这个社会还是有底线的。大家认为这对夫妇,人间百年,历尽患难,且大体上无犯错,弥足珍贵。如果都在悼念希特勒之类的那种魔头,那才叫恐怖。
但我们也得点出来,这不是真正的风雅,这是附庸风雅。钱钟书还说过一句话,出自著名作家刘再复的回忆文章,他说“自己是一块臭肉”。这是暗骂苍蝇们飞来舔啜。他去世,来一遍。现而今他太太去世,他讽刺的统统都有人照着再做一次。
俗世套路人人爱。钱钟书自己也常常说一些敷衍客套的话,用来打发那些围着他打转,想沾光的人。
京城多奇葩,太多人趋炎附势,如果得到钱钟书的一句表扬,多么金贵,足以炫耀,足以帮助自己谋取名利。另外一种手法,是大骂钱钟书,其实是同一种伎俩,翻个面使用。
前几年的拍卖钱钟书私人书信事件,就是因为杨绛公开反对,得以拦住。其实,这也因为私人书信里很多评价他人的褒贬,跟钱钟书应酬往来态度不一样。谁人没有两面性?当面说人坏话,那叫犯傻,智商捉急。
所以,对待附庸风雅,我们不妨放松点,别苛刻。过洁世同嫌,连钱钟书这种大才子学者都做不到完全孤标傲立,需要明哲保身,何况我们?附庸风雅,本身是一种庸俗,但好过附庸邪恶。这是人性的底线。
但我们又得警醒下自己,做人,还是要追求一点真正的风雅。
真正的风雅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和定义。但在我看来,肯定不是弹琴、画画、饮酒、闻香、作诗、写字,这些都是风雅的道具。
风雅这词本身源自《诗经》,那就得回到诗经去勾勒琢磨。《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里面收录的是民间歌谣和贵族的音乐。写男女之情,写礼仪约束,写劳动唱歌,写徭役战争……其实,就是如实的呈现社会和生活,推崇文明的东西。
文明的内涵外延千百年来也有变化,不过一个风雅的人,很可能会狡黠撒谎自我保护,但却能够如实的面对自己,洞察人性的复杂,社会的复杂。说穿了,就是六个字“有底线,不犯傻”。
有底线,就不会坏到哪里去。不犯傻,当然要推崇文明与智慧,追求知识和趣味。
具体的操作原则就是——我看不惯你的丑陋低俗,所以讽刺你,但我并不想搞死你。你也可以讽刺我,但不要搞死我。
戴着蓝丝绒手套杀人,姿势再怎么优雅,那也是恶,不配谈风雅。
有一位叫“周言”的网友发微博说:“其实我对杨先生并无好感,她一生大的成就在翻译,小说和散文充其量也就是季羡林水平,但有一件事不可原谅,九十年代她经常给丁关根写信,说谁谁谁写文章骂钱钟书了,然后写文章的人如果在事业单位的话基本就丢饭碗了,如果没有单位的话那发表的刊物领导都要检讨,这是老太太一生最大的污点。”
我当时看到这条,直觉是怀疑的。首先,重点应该是别人骂钱钟书有没有真凭实据。有真凭实据,就是杨绛的污点。没有真凭实据,就是钱钟书夫妇被泼脏水。以及一个老太太这么维护丈夫声名,也是人之常情,说来,令人感动。
果然,很快又有网友站出来澄清事实:“告状的事,原是徐晋如夹私货。实际上正是钱钟书本人,和杨绛联合到国家出版局告范旭仑李洪岩侵权,钱钟书98年底才去世好吗。范旭仑之后一直吃钱钟书研究这碗饭活得好好的,哪有什么上级施压检讨丢饭碗的。”
去查资料对照新闻报道,果然是侵权事件。在这件事情上,钱钟书和杨绛被泼脏水了。
还有就是,没什么名气的小字辈,特别喜欢骂大名家。这也是套路。韩寒出道那些文章就是老手,这一招玩得特别熟练。
钱钟书和杨绛都是有底线的人,经过文革,没害过人。他们知识丰富,文字写的漂亮聪明。两个条件都成立,所以,他们都算真风雅。
《你值得拥有这世界的美好》沈嘉柯作品全国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