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微博上忽然冒出一堆批判“贫穷弱者”心态的,我有点吃惊。
这就是一群自我感觉良好的货,抱着“贫弱者心理”这么一个似是而非的烂词,嗨得不行。
那些杀人偷窃割喉的人,还有失职的父母,他们不是因为贫弱心态而犯错犯罪,而是因为他们有犯罪违法的动机,并且实施行为,才成为这样的人。这跟贫穷弱者心态有联系,但不是必然的。
弱穷心态是动态的。大多数人口口声声笑别人吃拿卡要占便宜,自己处境一变,也会有同样想法。批判动机是靠不住的。
古人六个字就说清楚了,升米恩,斗米仇,这不过是人性普遍现象,(人挨饿,你给他一升米,他当你恩人;你给他一斗米,他就会想,既然你出得起一斗,就能给我更多,你不给就变成仇人),这根本不是什么专门的贫穷弱者心理,是共通的人性。哪怕你小康,你中产,你还是会对更加富有的人产生这样的心理。
正常的社会规范尺度,是法律。
违法犯罪者,必须被惩罚。有时候,甚至是严惩,同样的罪名,量刑可多可少。
因为法官是有自由裁量权的。因此我希望严惩那些残忍犯罪的家伙。这样心里会舒服点。
惩罚在广泛上,就是“社会控制”手段之一,说通俗点,就是为了以后不发生或者少发生违法犯罪,为了有效预防,所以才有坐牢和枪毙。
但世界上有坐牢和枪毙,仍然发生各种惨剧,因为惩罚手段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我们才更应该针对实际的原因去寻找解决办法。
但寻找解决办法,不是扯一些莫名其妙没有实际依据的伪心理学。
把极端案例归结到没有任何实质对象的某种心理上,这叫卖乖。是一种写文章的恶意讨好。
这样写东西,看的人很会对号入座,“我是强大正义,他们是贫弱心理”“贫弱就是恶”。但事实上,生活中造成结果的实际成因多样复杂。
精神疾病、个人动机、外在诱因、教育困境……这些真正有助于理解问题进行干涉预防的重点,被带偏,被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