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沈嘉柯
现在对青春电影的评论,其实很外行,虽然都觉得烂,但是批评不到点子上。评论者不了解这些电影的来源青春小说,因为他们没看过,看过也看不懂,不了解整个生态体系。
堕胎打架争风吃醋不好好学习,几乎每个中学高中都有这样的事情。这些事在庞大的高考体系里显得不起眼,但对于青春小说来说,就是最重要的主题,延伸出的青春电影当然也一样。文学本来就写常态下的非常态。
以大学为主题的青春小说和电影,就更加是充满打胎抢恋人勾心斗角。反正年龄是成年人,又远离父母又迷茫。不然全国大城市繁荣的流产医院赚什么钱?重点是,即便如此青春,也仍然有成长和美好的一面。这一面没能表现出来。因为不少的创作者工作者都是心眼脏了的老家伙,他们无力呈现细腻美好的部分,只能呈现噱头重口味的部分。我记得看日本导演的《烟花》,把小学生的朦胧暧昧,拍得极为美好。早熟的孩子带一点对性的好奇,但电影很克制表达。甚至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看起来充满了躁动,男孩们性幻想打飞机泡妞,可是暗恋沈佳宜的柯景腾,从头到尾都没跟喜欢的女孩发生过关系。骨子里,是认真珍重的对待感情的。
青春文学和青春电影表现的东西,对于精确吻合年纪的读者观众来说是全部。对于其它读者观众来说,是莫名其妙和小儿科。哪怕是青春读者,也有循规蹈矩和反叛狂乱的。但是文艺作品不会去表现循规蹈矩,描写好孩子考上大学拍成电影写成小说谁会看?
我当年工作单位的主编,九十年代武大毕业的,说宿舍丟着安全套,女生同学不懂保护自己的就常常堕胎,她自己都堕胎过两次。现实青春只会比文艺作品更加重口味,但也没耽误她成为社会成功人士。后来她就特别强调,要普及青春期性教育,让女孩懂得保护自己。
青春最强大的魔力,就是混乱。这是成年人有规则的社会最排斥的东西。但人就是从混乱中经过,十五六七岁,灵魂内在一坨软泥,不定型。之后尘埃落定,接受规则,不断社会化,被塑造成千奇百怪的样子。有人是精致陶器,有人是粗瓷。有人是残次品,有人是完成品。而身体的严重创伤,却是永久的。
性和爱是青春期最煎熬身心的主题。说穿了就是因为大部分孩子是老实的,所以青春文艺作品靠这些重口味的素材,卖个窥视猎奇嘛。话说回来,本身单纯的学生,更加喜欢幻想着离奇情节。
跟我交流的年轻读者网友就说了“刷完题吃完饭发呆的间隙,总是会YY(意淫的缩写)一下自己是多角恋残酷青春主人公”“反正我的青春平淡无奇,没有任何惊天动地的事。我平凡的度过了。要非说有些什么,也只是内心深处的波澜起伏可以写成一本小说了。”
还有一种看法是,“那不就是妈妈嘴里谁家那小谁的光辉人生嘛,平时听听就够了,不要在屏幕上继续毒害我们这些普通孩子了。”的确,最家长的,远离青春期,最需要的是乖巧听话按部就班的孩子,最害怕叛逆乱来,人同此心,可以理解。这就是老话题的老话题,是正面引导呢,还是装糊涂压制。
(未经沈嘉柯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