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管是通俗的纯的还是跨界的,这些作品很牛的人写作都爱钱)
在你喜欢的作家或翻译家活着的时候,多给她/他打赏吧,尽你所能。反正搞文学和搞文学翻译的,的确很多挺脆弱的,手艺活做得好但不一定赚钱,于是因为生活而抑郁。
抢在这些人去天上之前,还来得及。这是我看见文学翻译家孙仲旭抑郁去世的消息,心里的一点感叹。此外,我建议打算用生命码字和翻译的朋友,亮出你的支付宝,让读者支持呵护你。
至于我,对物质要求比较低,也很勤奋劳碌写稿,大家多年都有在支持,够我吃饭了。买买我的书,就可以了。翻译家收入比作家还低。千字20到80的大有人在。为了兴趣,为了喜欢,无可厚非。但文化这么不值钱,正常吗?不正常。有次我跟老友聊天,完成一部书稿不过几千块,还费了大半年时间收集资料。叫人怎么有尊严。
还有的作家对谈钱害羞,连合同都不会谈,版权也不去细细研究,完全保障不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被拖欠稿费,被冷眼嘲笑,出一回书,连稿费都要不到,还被笑话卖不动。微博一搜索,这样的例子不少。
大把文豪们坦率地为了稿费写作,被世人赞誉。在中国吧,搞个翻译,写点文学东西,收入低得毫无尊严,还有人在一边高贵冷艳地说,不应该为了钱做事。让人心寒。这种变态金钱观和扭曲的清高,害死不少文字工作者。钱是保障生活,尽人生职责,通往自由的工具。对你的事业和人生有强大的辅助作用。追求高稿酬,为了钱做事,一点也不可耻,非常光荣。
文字工作者要勇于谈钱,劳动就应该与价值匹配。话说回来,听起来大部分作家很可怜,但本来是不必这么可怜的。作家写一本书,然后市面贩售,大家买一本,作家最多能抽几块钱,还要交税。我们写的文字,被报刊文摘网站盗用不给稿酬,损失了一大部分。出的书被扣税,又损失不少。
也有个说法是,读者不乐意为喜欢的作品买单。其实,现有的经济收入水平下,还在频繁买书支持作家的中国读者,真的很好了。尤其是买正版书的。由始至终,我都赞同稿费标准由市场决定。写的好,读者喜欢追看,洛阳纸贵,卖得好赚钱多,天经地义。
但是,依靠稿费版税为生的作家,吃亏的根源是不公平的征税制度,不必要的出版编审成本分担。现有的这个扣税制度之不合理,非常荒谬。一个短篇在杂志发表超过800元,扣过一道。结集出书,再扣。再版,继续扣。总之就层层盘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