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我大学毕业三年,有一份看起来还比较体面的工作,内心很仿徨,压力很大。一直有很多梦想,但事实证明,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家里一直让我回老家相亲,先后见过几个女生,都不太满意。我承认是自己自视甚高,可能相亲相得麻木了,也有可能怕自己找到错误的人。尤其是看了新婚姻法的规定之后,我更加恐婚。
独自在异乡生活的这几年,常常觉得活得有点疲惫,很压抑,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很少和人说话,这是心理疾病吗?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如果几十年都得面对自己不爱的人,那是很痛苦的。人做什么事,就是要趋利避害,什么能让自己更好更舒服,才会去做。
结婚工作养孩子也是这样,明知道路很艰辛,为什么非要强迫自己去做不可呢?不可否认,人活着也有幸福快乐的一面,但我理解的是,困难煎熬要远远多于快乐和幸福。既然尘世生活这么令人压抑,何不遁隐空门,没有压力,没有烦恼。
最近一有假期,我就跑到一些寺院去做义工,无忧无虑、没有牵挂,闲的时候看看经书,日子过得挺自在的。这几天跟父母说了想出家的事,他们很生气。如果我悄然离去的话,想必他们肯定会找我的,我不想让他们难过,但又不想面对现实。
阿本(化名)
你好:
我想先给你讲一个小故事。有一次,我与国内一位很权威的心理专家聚餐。这位老师是最早在中国创办心理医院,与外国专业心理机构合作的专家之一。席间问及近况,才知道,这位老师办了离婚。
我们陪着他叹气一番之后,作为心理学杂志的工作者,也忍不住和这位老师开起玩笑来,您是如此资深的专家老师,怎么也解决不了自己的婚姻问题,也离婚了呢?这以后可怎么说服别人。
之后这个专家笑了,说,是啊,没办法,说明修炼不够,还得继续。我特别欣赏他的这种态度。
其实心理学和佛法的共同之处,也在于此。本质上,万法归一,都是自己在“修心”。当一个人接触心理学或者佛法时,那只是意味着,这个人看到了自己的烦恼困惑,开始寻求解脱之道。
不管是出家,还是去学习了解心理学,这都只是修行的开始,而不是结束。乃至,你修习到一定的程度,仍然会面临到人生的困难、波动、诱惑和矛盾。
其实,你扮演的是一个逃跑者。我曾经给《长江日报》写过一篇随笔,说得就是这种普通存在于大众心里的现象,“不想上班,不想结婚,不想愁苦,不想成功,不想拼搏,不想努力”。
你如果问我具体什么是修行,我很想再提一位融合了禅学和心理学的哲学家。他叫克里希那穆提。他提出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认识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否则,急切的解决只是南辕北辙或无效努力。认识困惑,远比驱除困惑更加重要。因为我们不确定,这困惑是否与其连带的生活方式浑然一体,幸福与烦恼一体化,无法截然分割。
现在,让我们回到你的来信上。你如此急切的想要解决烦恼和压力,那么,你认识清楚了自身的问题吗?你感觉到了自己的痛苦,但你真的了解,这些痛苦是从哪里来的吗?
如果你只是想去佛门寺院,暂避世间烦忧,好好思考人生,你也可以去尝试改换生活方式,体验另外一种生活,换一个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你无法欺骗你的心,你的心不能割舍牵绊、眷念和欲望。你说服不了亲人,也说服不了自己。那么,你的逃避,只是暂时的。
说一句坦然的话,如果你是亲近佛法,那么,你在生活中一样可以学习修行,为什么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你并不向慕佛法内在的领悟,你只是渴求修行的功效——心中的平安喜乐。
人是因为修行抵达了认识,自身获得了圆满,从而自然而然,带来了内心的安定和了悟。而不是安定了悟像一块饼,你去了寺院就有饼吃,吃了就得到了。
你自己也说了,去寺院做义工,感觉清闲自在,起意了就看书读经,如同是在度假。这是一种心理释放,但不是完整意义的修行。你在寺院里做闲散的义工,和严格遵照戒律修行诵经、打坐、早晚课,完全是两回事。
你还说了,你觉得人生总体来说,痛苦困惑大于快乐幸福。所以,你想要“趋利避害”,过得更加舒服。
所以,你是为了逃避苦恼的感觉。许多人觉得人生充满了痛苦,于是想出家。但是这是把出家理想化了,以为出家了就能一下子没有烦恼了。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出家不是仙药,一出家,就啪一下任何烦恼都远离你了。
你现在的想法只是一瞬间的事,可以说,是一种很焦急的冲动,不是一种成熟的想法。
我有个朋友和你的情况很类似。头脑发热,要投身佛门。他的师傅没轻易同意,而是建议打打禅七。结果,在盘腿默坐了两三天后,就受不来这份苦楚,打消了念头。
没有人能够帮助你或者代替你,避开痛苦。佛法也是令你面对痛苦,认识痛苦的根源,从而“放下”。不婚、丁克、出家,都是个人选择,但你还没有找到与之匹配的价值观和内心支撑。所以你的困惑停留在反问“为什么要强迫自己?”
我倒是建议你先去学习了解心理学,同时了解一下出家修行的具体制度、程序、戒律。尤其是,好好想一想,修行之艰辛,独身受戒之不易,放弃口腹之欲的毅力。一个人如果连工作的寻常繁琐不能消化,其实也很难坚持长期的清净生活。
事实上,你的固有认知模式,贯穿了你对爱、对工作、对人生的看法。你觉得找不到一个爱的人可以相伴终生很痛苦。我却读出了你的潜台词:找一个爱的人,就可以快乐一生。
显然,有很多人因为彼此相爱而结婚。但他们会发现各自的局限、缺点,会面对生活压力等等,也会走不下去,过得不快乐。指望神迹一般有个可爱的人,一生就不必学习相处容让了,这也是认知的偏差。
你需要调整的是自我认知,从一个逃跑者,变成主动处理好自身问题再去选择修行的人。而出家修行,也不是终点,是下一个起点。
注:沈嘉柯作品,商业性质的转载必须联系授权并付酬。
微博 http://weibo.com/shenjiake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