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作者:沈嘉柯

有段时间我特爱去自助餐厅,很多要点菜的饭局我都不参加,因为实在是太讨厌点菜的过程了。
怎么个讨厌的具体内容呢? 比如,隔壁这位点了一道蟹黄豆腐,隔壁的隔壁惊声高叫:脂肪高啊,胆固醇高啊!蟹黄都不是真蟹黄都是咸蛋黄啊! 而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点了一道麻辣鸡丝,隔壁的隔壁的隔壁的隔壁,就哭丧着脸嘀咕抱怨:那么辣吃了上火喉咙痛我不能吃辣。
哦哦,那吃什么?这个那个的换来换去,站在餐桌旁边的服务员强忍着怒火伪装热情的微笑,其实嘴巴里不知道咬牙切齿多少次了。就这么折腾来去,大半个小时过去。这些就叫做分不清楚界限。
别人点别人的,是发自别人内心的需求,你点你的,是发自你的需求。为什么会分不清楚界限,因为心智的深处停留在幼儿时代。人的幼儿时代最受呵护,所以呢,家里的一切都围绕着幼儿转,看不到别人的需求存在。你要是想什么都按自己意愿来点菜,那就自己去吃独食。
孔子这种古老的哲学家很爱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正面看是共情能力,设身处地去体会他人感受。反面看,却是典型的孩子气的话。“己所不欲”吗?,你不愿意吃苦瓜,但有的人却爱吃苦瓜,你不让他吃苦瓜,他觉得你神经病莫名其妙。一个苦瓜的案例就足够从逻辑上捏扁这些格言。
其实这也很正常,历史早期文明初定,很多经验刚刚总结,没有经过逻辑三段论的考验。后世经验足够丰富,也就渐渐会符合逻辑地思考了。真正的良好人际关系有是界限的,当事人也倾向于心理独立,个体化。比如“甲之蜜糖,乙之砒霜”。正是因为认识到人和人不同,各自对同样事物的感受也不同,才找得到那条彼此相处但区分开的隔离带。不越界,才能友好共处。
近年来,我又恢复了一些饭局参与。跟朋友们见面聚餐,为求热闹。不过我倒是学乖了,只跟那些相对成熟一点的人吃饭。因为有共识,一人点一个自己爱吃的菜,别管别人点什么,反正AA制。总算兼顾了说话交流情感沟通和吃饭口味。
你喜欢什么是你的事,我们未必就是水火不容形同天敌,但做朋友归做朋友,我绝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放弃我自己的喜好。
那些让孩子执行自己意愿的父母,同样也是分不清楚人与人的界线在哪。他们把自己跟孩子精神一体化。这种父母也是因为成长过程出现了障碍,没能获得完整的独立自我,他们之上一定有着类似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谢霆锋出身明星家庭,爸爸是谢贤,妈妈是狄波拉。出镜配合媒体秀家庭恩爱那是家常便饭。

我在某个杂志看到一条花边新闻,小时候的谢霆锋,老是被父母带去中环置地广场拍全家福。有次谢霆锋忽然问:如果你想让我拍照笑,给一个原因。现场很多记者等着,他还是板着脸。他妈狄波拉就发怒了,一个巴掌接一个巴掌抽他,他就是不笑。
后来他听见妈妈跟爸爸说“小孩真长大了,有自己的态度了,也是,为什么要笑?” 谢霆锋这个服从了自己的小孩,过的才是真正的人生。 他走运的是,他妈会反思,会自省。也就是说谢霆锋跟他妈妈一同长大了,找到了界线。能够理解对方的心境。
真希望这个世界上界线清晰的人越来越多。 有界线,我们才能友好而互相不侵犯。
《这么一些些毒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