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以王小波为例,说说自由写作

(2014-07-07 14:38:35)
标签:

杂谈


以王小波为例,说说自由写作
(配图引用自搜搜百科,版权属于图片原作者)

以王小波为例,说说自由写作
作者:沈嘉柯

王小波逝世16周年,纪念的专题文章数不胜数,但他作为一个作家的艰难生存状态、身不由己的写作挤榨,却被严重忽略了。我给《长江商报》写了一篇评论提到这个事情,修改补充,再发一下微博。

王小波是比较早的自由职业作家之一。文字之外的王小波活得没尊严、智慧和趣味。不能安心写他的小说,写那些杂文根本就是在卖血,不能滋养他自己。 《三联生活周刊》主编朱伟回忆当年“给我写专栏就并非他真正所好,所以我也属逼迫他做一些令他心累的事的人之一。我难忘与他最后一次见面,他给我交稿时说写不出稿来的那种痛苦不堪。他写专栏,越写越为思想繁衍能力的不足而焦虑,而且理性纠缠带给他的是小说的想象力枯竭,越来越缺少血肉。”

据我读到的资料,王小波出黄金时代,得益于出版社编辑的争取。但销路很不好,于是他和责任编辑一起推着自行车到处推销,为了可怜的销量,费尽心思,妻子李银河还努力动用关系找评论家帮忙。对于王小波来说,他不止在乎稿费,而且极其在乎,因为稿费能够保证他的自由。他是个很单纯的人,并不太明白在中国当个自由撰稿人所要承受的生活压力。很多知识分子在写作当中表现的智慧,不大匹配生活能力,令人伤感。

王小波为了卖文换钱,还写了《辽宁青年》《演艺圈》之类的很多通俗杂志。他看重的小说发表不出来,能交的稿子又越来越状态不佳。

他的晚年经历令人心酸之极,过得不自由,也没什么趣,做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是要从自己身上割肉换钱的,自由野生不过是幻想。

不断重复抽血的王小波,心力和身体再也撑不下去了,1997年死于心脏病突发。几年后,出现了“王小波门下走狗”这种爱好者纯粹噱头的自诩。与王小波真实的遭遇对照来看,又凄凉又讽刺味十足。 我们的文化氛围和实际的创作生态,制造出“被损害的王小波”。这样的实例,在文艺社科领域不少,而且都很沉默,往往都是人死了,报刊媒体献上一点哀荣悼念。比如前段时间去世的中国社科院青年学者张晖。

我之所以格外觉得悲哀,还因为近日读到微博上“李佳佳Audrey”的一段话:接触各行各业的人,发现状态最令人羡慕的是专栏作者。认识一个华盛顿邮报的老头儿,72了一年到头各种旅行,潇洒得很,我问:“没有经济压力吗?”“怎么会?稿费多得都花不完!” 一边是稿费花不完潇洒高寿的外国专栏作者,一边是耗竭心力仍不足以自由谋生的本土好作家,两者命运彻彻底底的天壤之别。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中国低廉到尘土里的稿酬制度,花费国家财政垄断利益的协会组织,让选择了自由写作的王小波天才早逝。

此外,现行的稿酬纳税力度极其之不合理。普通的花几年心血出版一本书的作家,拿到一笔版税,超过4千就得被扣11.4%。自由写作是高成本行为。 太多人对王小波的喜欢,不过是爱吃死猪的猪血,无比陶醉地大谈其思想,却不关心那思想长出来的土壤,以及他那本该长存的肉体。他就应该拿着高稿酬,过着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展开良好地创作,自由地写他想写的。

要知道,任何社会生产都是有成本的,文化创作出版也不例外。稗子夺走了稻麦的阳光雨水和肥料,人们就吃不到好粮食,正经谷物就枯萎而亡。 真的喜欢王小波,喜欢他和他的自由思想,那就很有必要去批判和改变造成这种悲哀的环境,哪怕只是出一点声音,发出呼吁。

 

(本文为沈嘉柯新浪微博版权所有,平媒转载使用必须取得授权付酬。)

http://weibo.com/shenjiake198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