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豆瓣阅读今日作者推荐:沈嘉柯访谈

(2013-09-17 04:33:48)
分类: 出版的书
豆瓣阅读今日作者推荐:沈嘉柯访谈


沈嘉柯,生于1982年,居江城武汉。这十几年间,他做过心理学杂志编辑主任、报纸的新闻通讯员和特约评论员、几本文学杂志的主编等等。现在半自由职业的作家。出版有《平行塔》《那么一点点美好》等15本小说随笔集。

沈嘉柯目前在豆瓣阅读发布了3部作品:随笔集《我们这一代人的怕和爱》和《逃跑者》;短篇小说集《打了马赛克的脸》。

下面是沈嘉柯的自述:

1、 关于写作题材

我的写作生涯,大致可以分成小说和非小说两类吧!

非小说类的随笔和评论,1999年起,至今一直在写,有十多年了。主要是因为所学专业法律的缘故,喜欢东扯西拉,谈论各种大大小小的话题,当个评论人挺有快感。写这一类文字时大部分署名用的是本名冯俊杰。

小说方面写了不少青春文学和城市小说,出版了四五本。也写了一些心理小说,出版了《平行塔》这样的“社会案件+心理色彩”的推理小说。写小说主要用的笔名。时间上有六七年,挺新人。

2、关于个人风格

就风格来说,属于人为选择的分裂。写评论需要理性多一点,写小说需要感性多点。

文字的性格,介乎于正经和假正经之间。所以我一直偏好把随笔评论写得口白一点,有趣一点,或者自然一点。这些年在常见的各种报纸都发表过,《中青报》《光明日报》《新京报》等等。大学和毕业后那几年比较愤青,写了不少文化“酷评”,得罪了某些大佬的粉丝,不胜其扰。现在尽量写得更放松,评论就是普及点常识道理的小文章嘛,没必要太毒舌。

总的来说,比较受不了国内很多报刊这些年填满版面的时评,枯燥乏味。讲正经道理没问题,但是没必要搞得跟学术辨析似的,面目可憎。但愿写评论的人,都写得有趣点,好读一些。

小说方面就彻底被接触的心理学影响了,第一份工作就是心理学刊物,导致怎么写,都带着心理学的思路,出版的每本小说都在“劫”难逃。充其量就是搭配不同的素材,心理学搭配校园青春,心理学搭配犯罪案件,心理学搭配文化八卦等等。


3、关于在豆瓣阅读发布的作品

《我们这一代的怕和爱》算是评论杂文集,收录了十多年来的各种小文章。内容无所不谈,谈电影,谈心理,谈肉身,谈作家,谈自恋,谈港片;谈弗洛伊德,谈王小波,谈周星驰,谈成龙,谈韩寒……等等。内容更加靠近社会观察和文化剖析。

其实这些人和这些话题很多人在谈,不过我尽量从心理学或者偏门一点的角度,说点冷眼旁观的看法,算是查漏补缺。

其实有的文章的思路,心理学专家也有,只不过他们写的文章太严肃枯燥诘屈聱牙。做编辑时,我编过很多心理专家们的稿子,回回备受折磨。所以遇到有趣靠谱的观点,我尽量通俗易懂的掺杂到自己的随笔杂文里。

《逃跑者》是一本生活随笔集,更加靠近文学。收录了我历年来发表的一些报刊专栏文章。基本上都是千字文。看书看电影,遇人遇事,心有所得,不想啰嗦,就千把字说完了事。

《打了马赛克的脸》是一本短篇小说集,都在杂志发过。城市里发生的故事,比如中了彩票的人怎么谈恋爱,小时候有心理阴影,后来遇到当事人会怎么样,以及几篇日常误会导致的爱情小说,诸如此类。这些小说大部分有我接触到的生活例子,加点合理或者不合理的想象,主要是自己写得玩,读者看得一笑或男默女泪几分钟,顺便赚稿费。

4、关于创作的感想

我大学专业是法律,阅读口味偏社科和自然科学,职业经验是心理学编辑和文学编辑,挺杂的。有时候挺庆幸,幸好比较杂,不管写得怎么样,至少自己还得到一点东扯西拉的乐趣,总还有读者看,并且还赚到一些稿费买房吃饭旅游看电影。

我很受不了“不杂”的创作。平时看的,写作会参考借鉴的作家学者,基本上都是杂家。原因很简单,如果不杂一点,就容易瞎扯淡。有一次我看某省级文学刊物上的一篇写精神分裂的小说,就属于典型的瞎掰,心理学里的状况不是那么回事。那作者全凭想象力在弄,一知半解都谈不上。

也就写诗靠天分多一点,其它的小说随笔什么的,统统靠阅读量、知识累积、经验多。用功不够,没法创作。有些大牛的作家看起来好像没读什么书,但写得东西好看,那是他都读得消化透了,比如王朔。

最后,文学只是各种写作的小分队而已,写作又只是表达的一部分,没什么了不起的。别太严肃,也别太敷衍。祝我自己和我的同行们,都写得开心,能够糊口,最好还能大红大紫,千字千元甚至万元,像林斤澜回忆汪曾祺说的那样,“动动手指就来钱”。

关注豆瓣阅读上架的沈嘉柯作品:

全部在售作品(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