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荣:人生没有你其实会不同
(此文是我在全国首家《心理辅导》杂志工作时,执笔的第一个封面专题稿。以此纪念他逝世十年。)
作者:沈嘉柯
专家顾问/肖峰 盛晓春 吴国庆
(杂志专题原版图片)
策划动机:
2003年4月1日傍晚,华人巨星张国荣从24层高楼跳楼身亡,在愚人节给世人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4月的香港成了一个忧伤的城市。
一个生命的离去,为何让人如此痛心?只因,他的身上有太多美丽的记忆。面对这样的死亡,我们感到沉重。而任何一个平常的生命又何尝不如此,每一个人来到世间,都是一次鲜艳的绽放,谁也没有理由让他嘎然而止。生命中,总是苍凉绝望与欢喜希望同时存在。它们都是人生的底色,当阴冷的底色占据大半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只要活着就有转机。
人活着,为了什么?答案在于每个人自己。但是可以肯定的,只是为了一种东西,比如爱情,那么爱情一旦熄灭或者破裂,将是致命的打击。世界如此繁复,答案不会是唯一的。有太多美好的东西是你所不曾拥有的。请摊开自己的手掌仔细看看,上面并非只有一根爱情线或其他线。
自杀是彻底放弃自己,放弃那些值得你去爱,去坚持的东西。也许是一碗母亲的豆腐脑,也许是朋友在某个街头请的一杯红茶……这些东西都将无法享受到。我们愿意引用诗人曾卓的自白给所有的人:也不管它(人生的火车)往哪儿开,到我去过的地方去,寻找温暖和记忆,这一切都很好,这一切都很美……
【他演的唱的都是他自己】
电影是他的颜色。音乐是他的声音。常常在许多作品里,声音与颜色结合在一起。声色张国荣,他的电影仿佛都带着自己的标签。一个演员最杰出的表演,可能是本色表演与非本色表演。他无疑是本色的一类。他演的与唱的,都是他自己,张国荣。角色是别人的,但是感情是自己的。张国荣是用自己的感情演别人的戏,甚至可以说是自己的戏,角色都是他自己选的。因为他选择的,就是自己。在他的音乐演绎里,这一切都清楚明了。
《当爱已成往事》:他唱得比原唱者都要好。
他有一种暖昧与黯淡的深情在里面。恩爱的林忆莲和李宗盛,是没有那种凄凉的唱腔的。那种声音是他自己的绝望。他的爱是缠绵而压抑的。这个为爱而苦的人,其实人前开心,内心悲哀。死前有好友透露,他是强颜欢笑,内心其实很痛苦。邻居透露,近来张国荣的寓所半夜常传来争吵声,吵到激烈时更会掷碎物件。
电影方面我们选择了中后期的作品。其实早期张国荣的表演已经很优秀了。但是那并非现在的张国荣,那个自杀的张国荣。那个从优秀到绝代的张国荣。事实上优秀的演员总是太过分投入于角色当中,甚至有很多长期无法自拔的例子。他晚期的电影角色一个比一个奇异诡谲。
《阿飞正传》:前生的批注。
“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够一直的飞呀飞,飞得累了就睡在风里,这种鸟一辈子才下地一次,那就是死亡的时候。”在这个电影里,他明白了演戏用眼神、用身体、更用本色。最重要的,是本色。惟有本色才能够人戏合一。他遇到这样的一句话,这句话就在他灵魂里扎根了。是谁在强调,他就是那样一种鸟,是电影和他自己。前生的批注下在心上。他似乎开始觉悟,并且有了触动。如果一个人一直想着自己就是那只鸟,觉得太累了的时候,就会想到鸟的结局—死亡。
《倩女幽魂》:混沌的执着。
张国荣饰温文尔雅的呆书生—宁采臣。风流惆镜,痴情无限。戏中张的古装扮相俊美之极,一时无人能出其右。张国荣“哥哥”的称呼就出于此片,影片中聂小倩如此称呼他。
张国荣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里最相似。单纯少年成长为国际明星。但是仍然没有学会那些复杂的东西。一如电影里的污浊世界中寻找真爱的书生。宁采臣痴情执着张国荣同样如此。只有混沌初开的少年才如此的相信、付出真爱收获真爱。
《东邪西毒》:岔路的秘密。
“任何人都可以变得狠毒,只要你尝试过什么叫做嫉妒”。“当你不能够再拥有,你唯一可以做的就是令自己不要忘记”张国荣在《东邪西毒》里出演的欧阳锋,眼神暖昧,性格偏执,话语恍惚中夹杂着轻微的叹息。嫉妒是感情纠缠中的心魔。
懂了爱就懂了恨。他在这个电影里的心态已经很特别了。他扮演的是一个中介,一个徘徊的、怯懦的、黯然的高手。作为电影艺术,他的眼神很耐人琢磨。而在电影之外,很多时候他也是同样的眼神,很叫人沉思。
《异度空间》:你想拯救谁?
张国荣的最后一部作品,而在拍完这部鬼片后,就传出了张国荣心神恍惚,经常失眠,要看医生吃药治疗的消息。在电影里他扮演一个心理医生。一个尝试拯救别人的人,结果自己有了问题。是因为电影才抑郁,还是因为什么,这样一个剧本,接手时张国荣肯定有所思考。他饰演的是一个自己见了鬼要跳楼自杀的心理医生。电影当中的
自我强调,在遗书中有表现。张国荣临死前留下的遗书,上面第一句就是以“depression”(沮丧、抑郁)来形容自己的心情。而在电影中,张国荣饰演的心理医生在看病人林嘉欣的病历时,病症“dePressed”已被圈出来。
《霸王别姬》:今世的绝唱,来世的风华。
“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差一个月,差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这是张国荣自己最喜欢的影片。我们在他的风华绝代之后,都在想,是不是因为他自己的特别之爱,才演绎得如此好。一辈子对于他已经是不可能的了。但是不可否认他在电影当中的疯魔,是自由的。旦角扮演女人天经地义,虞姬自杀合情合理。而现实的人虽然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但多年的压抑并非一朝就可以消散的。性格中的抑郁已经成为习惯。现实中,张国荣去年11月曾自杀。不过不论哪一种爱,情人之间都有纠缠与痴迷,都有烦恼与无奈,殉情并非他所愿意,只是走到那一步,他选择了彻底放弃。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般人自杀的动机有如下几种:
1、处境十分痛苦却想不出解决之道
2、想从可怕的心理状态中获得解脱
3、暂时逃离无法解决的处境
4、似乎无法控制自己而想不清楚为何如此
5、表示自己有多爱某个人
6、让别人知道你有多失望
7、想向某人求救
8、了解别人是不是真的爱你
9、让别人后悔那样对你或吓唬别人或要回公道
10、企图影响特定某人或让他们改变心意
【人生没有你其实会不同】
张国荣。这样一个名字,在一些人是难刁体以割舍的怀念,在另外一些人只是著名的明星的一个标志。作为一个普通人,这样的悼念不仅仅是因为张国荣,更多的是因为一种对生命本身的自我毁灭的情感。交织着惊讶、悲伤、同情,和对自我命运的共鸣。
人生没有你其实会不同,但是这不同,我希望是增加对生命的关怀,而不是灰色的消极影响。张国荣自杀了。在抑郁当中给他无数的崇拜者与喜爱者,留下了心灵的酸痛。而这当中,其实多少是对自杀的物伤其类。是的,物伤其类。一个大家都熟悉的名字,忽然就被划上了漆黑的句号,新闻报道的黑色标题出现了全国各地的刊物上张国荣,自杀。
自杀,对于生命而言是一个异常沉重的词。一个人在面对怎么样的悲伤与绝望时,才选择了自杀。一个与我们一样,呼吸着,说着话,流着眼泪,微微笑着,扮演着我们曾经感动过的角色的人,自杀死了。我们怎么不吃惊和默然地悲伤。说到底,那也是一个我们熟悉的生命啊,如同我们自己一样熟悉的生命。我常常想,生命固然悲伤充满了困苦,但是活着就是希望。他是不幸的。
他的离去,重新让我们面对那个必须要面对的人生岔路。作家史铁生说得很正确:我们对自杀的痛苦,根源于对自我生命的一种怜悯。生命太过于脆弱了。即使是张国荣,拥有了名誉财富,也有了一个多年陪伴的情人,仍然无法摆脱心灵的梦魔。
在他的遗言当中,充满了对人生的质问:我一生没有做什么错事,为何这样,是谁给了他灵魂的压抑,使他在抑郁当中离开,答案也许是世俗的压力,也许是自己的一时想不透。他所遭遇的压抑,有多少不是我们也遭遇的?工作的极度追求完美,或者是固执地痴情,或者是观念的差异,或者是身体健康的不好……每一个理由都是生命的阴影,需要极大的爱、治疗与关怀。其实张国荣自己就在生前给过许多人以关怀,可是他自己,最需要宽容的仍年里,却处于压抑当中。
研究尼采的哲学家周国平先生说:我们平时深陷在红尘之中。尽管亲朋戚友的死会引起我们物伤其类的悲哀,但那毕竟是旁人的死,和我们隔了一层。不管是光耀的明星还是世俗如我们的凡人,其实每个生命在人间都是很单薄的。
城市当中的人情交流,太过单薄与封闭。小员工、白领、金领、CEO,无数的人在职业压力和自我保护的包裹下,压抑着自己,同时渴望着关怀。
你可能会很巧妙地掩饰自己的不良情绪,但是这却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也许给心灵一个出口,在不伤害任何人的情况下,多多学会宽容、关怀与被关怀,才是最重要的。在你关怀别人的时候,同样得到别人的关怀。留心关注身边亲密的人,和为自己寻找关怀。
在他离开之后,他为这个世界,还做出了另外一个同样重要(与他的艺术贡献)的贡献。那就是,提醒我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因为我们看着他无数的身后消息,感知着对死亡的悲哀,那种生命消散的感觉是那样的近。如那首歌所唱的,“真的要断了过去,让明天好好继续,你就不要再苦苦追问我的消息。”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忘记他带给我们的悲伤吧,记住他的美丽与灿烂。逝者已经走了,但愿他离开后,我们的人生会有不同,多一分对生命的珍惜,少一些悲伤。让明天好好继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