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传统 汲古求新——访书法家徐中强
标签:
徐中强 |
分类: 文化名人写真 |
浸润传统
刘永兴
http://s14/mw690/001fAqu6zy77SfENi69dd&690
古语有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无疑是讲为学之道.与此相近还有一句:浸润传统,汲古求新. 这亦是言修学之理.
世上文人雅士众多,不知能有些许悟得其中真谛.前数日,我在花鸟鱼二楼的辅文斋,见到了徐中强先生.经过一番叙谈,方知这位徐先生的经历确实不同一般,先说是他在书法大师启功先生家住了两年多,又在故宫与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徐邦达先生学习了7年多, 单单是这样的经历,就使我产生了莫大的好奇.或许是本就离奇的经历,给徐中强先生造就了一段传奇.
那还是1958年,徐中强在吉林市出生之后,由于历史带原因,6岁时,他便随父亲到黑龙江东营劳改农场,而后来成为“江城四老”之一的刘乃中,北京的吴祖光等文化名人,都在那里。刘乃中还教他们几个小孩子文化课。徐中强从那时起便称刘乃中为刘大爷。
1979年故宫面向全国招收7名学员,学习出土文物防腐、处理、修复、墓葬探寻、古代字画修复、修补、鉴定等等,为国家培养后备人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刘乃中先生介绍徐中强在启功先生家里住宿,一住就是两年多。也正是这样一种经历,使他对艺术和人生有了独特的感悟。在书法上,他起初都是在刘乃中、启功的熏陶,创作出来的作品尽管说得过去,却没有自己的东西。后来,在启功老先生家,启老有一部《灵飞经》,让他认真地临了一段时间。后来这部宝贵带《灵飞经》被启老捐献给国家了。
回想起来,他对启老的印象非常深刻.他十分感叹道:启老先生的人品实在是太好了,他平时总是在家中创作一些书法作品落在那里,客人来时,见人家很喜欢他的书法,启老常常不用对方启口,便拿起一张送给人家。他常常对徐中强说,要知道,做事要先做人,我们的每一点儿东西都是从老祖宗那里学来的,都算不了什么,扔到水里都不会有一点儿声。我们的书法是艺术,艺术是文化,文化不是用来卖钱的。越是平平淡淡,越是健康平安,我们就是快乐。
他还认真地告诉徐中强:你在修习古人书法,在学像的同时,还要写出自己的精神状态,同时还不要脱离古人神韵。
由此徐中强不禁回想起,启老家所挂带斋号是“坚静斋”,而所悬挂的书法是“教学相长”,一幅画作上,则是一片芦苇和鹭鸶。现在看来,启功先生对于生活里那种坚持清净无为的精神,和在与人交往时那种谦恭和友善的态度。至于那芦苇似乎象征着人生之境飘忽不定,在所行之路上要多加思索的人生警示。足见大师和圣哲的修为、见地和境界。
启功先生的法书名满天下,求字的人趋之若鹜。菩萨心肠的启先生很少拒绝别人,几乎有求必应。不过碰上话不投机的,即使对方许以重金,启先生也不肯假以辞色。曾经有商人请启先生题写匾额,为先生所拒。旁人怪启先生不给面子,启先生说:我对他还算客气的。这个人没有诚意,我今天就是要教教他什么叫诚意。启先生在给人题字时,首先总要问一句“要简体还是繁体”?他这是尊重别人的习惯。但凡是给书刊或牌匾题字时,他必定写简体字。有人问他是不是爱写简体字,他正色道:“这不是爱写不爱写、好看不好看的问题,汉字规范化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法律规定的我就得执行。”
有一次,启功先生在自己二楼的书房,见到楼下有一位穿着朴素的女士,在门前若有所思地徘徊.启老便让徐中强下去问是怎么回事.徐中强把那位女士领到了书房,那位女士很不好意思地说,自己的孩子要上一所学校,由于校长想要一幅启功先生的书法作品,自己又不认识启功先生,所以急得在启老家门前转来转去.启老听了这话,没说什么,便从自己身边取了两幅书法作品送给了那位女士.那位女士千恩万谢地走了.
启老在自家的楼头上有一块木板,上面有着启老题写的”励耘”两个字.意在激励自己不断地耕耘.在启老家的日子里,徐中强受益颇多.如今回想起来,徐中强深有体会地说,在启老家学到的最宝贵的东西,是明白了怎样做人.按照启老带教诲,徐中强又临习褚遂良、颜真卿等古人的碑帖。1985年以来,楷书、小篆、隶书作品先后全国第三届、第五届、第九届书法展览。而他所治的印也于2007年、2008年连续入选西泠印社展览。并加入了吉林省书法家协会和中国楹联学会。
2006年,为了谋求生计,徐中强利用自己在故宫所学的“宫廷裱”技术,在花鸟鱼市场开了一家书画装裱店,以精湛的手工装裱技艺吸引许多书画家前来。他先后为刘乃中、金意庵、杨懋森、薛贵良等书画名家展览作品的装裱。
他有一句做人格言:“踪贤尽善”。其意是说,要像志士先贤那样,做一个心胸坦荡,忠厚诚信之人,尽力把书法和装裱的事业做得尽善尽美,能有一个无愧无悔的人生。
徐中强简介:
中国楹联家学会会员
吉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吉林市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