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未遂的奴隶小说北大教授映射委屈杂谈 |
分类: 七零八落 |
昨晚,在北大就学的一位好友打来电话,一上来就很着急地对我说:“你完啦!”问及原因,他明显有些语无伦次。但我听明白了原因,着实觉得自己委屈。原来,第三本书《未遂的奴隶》于09年4月出版后,我曾经赠给这位好友一本,而这些天他临近毕业,整理行李时重新找出这本书来,周围的同学看到了纷纷阅读。但其中有一位他的同学说,《未遂的奴隶》一书中的“李教授”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北大著名法理学教授巩献田先生,而其中关于一些细节的描述涉及2007年巩献田教授激烈对抗国家《物权法》颁布这一曾引起全国学术界大争论事件。好友告诉我说,我小说中有这样一段话让这位同学十分不爽,小说是这样写道的:“我向来讨厌这种学术性的争论,总觉得这些东西无非是假大空的设想和不切实际的梦话,不知天高地厚地打着拯救世界的旗号,竟忘了自己本身也只是这个浮躁社会里俗不可耐的庸人而已”。那位同学因此认为这是我对学术研究的否认和轻蔑,也是借此炒作。
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我并没有有此想法。我一直是个认真、负责的学生,也十分努力地进行创作。我对进行学术研究的专家学者始终抱有十分尊重和敬仰的态度。而小说的语言和论断需要为成功塑造人物而服务,并不能代表作者本人的真实观点。我写小说从没有想过影射谁,写作是一门真诚的艺术,而不是炒作的手段。我所学专业是法学,2007年也格外关注巩献田教授反对《物权法》颁布事件,也十分敬佩巩教授敢于质疑的勇气,这种精神不仅是学术研究中应该提倡的,在我们写作中也是应该学习的。
自16岁出版第一本书至今已有6个年头,一路走来,诸多艰辛,很多好友和关注我的媒体朋友都表示遗憾,觉得我走到今天依然不温不火,曾经建议我好好策划炒作一下。我虽然有时也有如此浮躁的情绪,但更多时候,我是十分冷静的,因此选择自己安心写作。甚至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书商曾想签我5年合约,打造所谓的“少女梦中王子”,但因和我的态度不符而遭到我的拒绝。当我正面拒绝了之后,投资商还一直打电话或发短信过来。我记得有一条短信是这样的:“浪费!遗憾!”我回短信过去:“为什么浪费?为什么遗憾?”对方的回答是:“像你这么有才华的人,去写些不温不火的纯文学的文章是浪费;我不能说服你,是遗憾。”但我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去走写作这条路。而如今,被人说是书中映射北大教授而炒作,心里确实有点委屈和不甘,有点想申辩的欲望。
《未遂的奴隶》这部小说是以南方一座小城及一个乡村为底片,主要塑造了当代一位迷惘叛逆的年轻人东南,他从一个农村孤儿突然变成市长的儿子,到最后真相大白,打回原形。通过叙述在这个过程中他本人对自己和生活的态度变化以及周围人对他态度的变化,与他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理解和经历,以他的挣扎突围为叙述故事,直面人生苦旅,直剖扭曲人性。目前,这部长篇小说正由北京一家影视公司在策划20集电视连续剧,但因情节过于灰色而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