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玉玦

(2018-04-12 16:36:01)
标签:

玉玦

古玉文化

分类: 玉器珠宝

 先发几张本博收藏的耳饰玦图http://www/uc/myshow/blog/misc/gif/E___6721EN00SIGG.gif

http://s10/mw690/001fA2UGzy7jDqUZDIJ09&690

http://s11/mw690/001fA2UGzy7jDqXuS4Gba&690
http://s4/mw690/001fA2UGzy7jDr3dF3t23&690

http://s10/mw690/001fA2UGzy7jDr48elX69&690

http://s13/mw690/001fA2UGzy7jDr4Paig1c&690

    玦,古代配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尺寸有大小之分。在古代主要是作为耳饰和佩饰。

                         http://s7/mw690/001fA2UGzy7jDoJ1Dy6e6&690

                              春秋时期玉玦山西省闻喜县上郭墓地55号墓出

                   http://s10/mw690/001fA2UGzy7jDoGgw9b19&690
                           兴隆洼文化玉玦兴隆洼遗址130号墓出土
              http://s16/mw690/001fA2UGzy7jDoGoWt10f&690
                                      河姆渡文化玉玦塔山遗址出土
                    http://s12/mw690/001fA2UGzy7jDoH60Vd9b&690
                               卑南文化耳饰玦台湾省台东县卑南文化出土

     “玦”通“决”,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荀子.大略》中有记载:“聘人以珪,问士以壁,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招聘雇人用珪、请教高士用壁、召唤使人前来用瑗、拒绝推辞别人用玦、和好恢复关系用环。

       玉玦流行的时间较长,从新石器时期到汉代都有制作,汉代之后主要是以仿制前朝玉玦为主,鲜有新意。新石器时期玉玦,制作工艺简单古朴,光素无纹;商代、周代、春秋战国时期的玉玦,制作精细,突出美感,大多装饰有精美的纹饰。汉代之后慕古之风盛行,玉玦的制作主要以仿制前朝样式为主,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玉玦的用途:

       从新时期时代到宋、元、明、清近8000年的历史中,在古代中国几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出现如此之多形状各异的玉玦,它一定有其特殊的功用才会在历史长河中经久不衰,广泛流传。以下就从考古实际和文字史料方面做简要分析其用途和功能。

一:耳环

     从玉玦出土情况来看,出土时位置在耳部的情况不在少数。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117号居室墓葬墓主人左、右耳部出土有玉玦各1件,1955年江苏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四层所出两件玉玦,出土时在头骨耳根处。商代、西周出土了大量玉玦,部分小玉玦出土于人头骨周围。1917年至1918年日本考古人员在国府遗址也发掘出土了6000年前绳文时代的玉玦,玉玦成对的展现在遗骸头颅的两侧。考古人员推测,玉玦应该是戴在耳朵上的饰物。1950年以后,东亚地区多有玉玦出土,大部分都出土于头颅两侧。就此,学术界认定玉玦就是耳环。这种解释从考古实际出发,最具权威性,但是这又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疑惑,玉玦是如何佩戴在耳朵上的呢?考古专家给我们的解释是直接把耳垂放入玦的缺缝里。如果这样的话,走起路来左右晃动,玉玦岂不要掉下来了!另外玉玦大小尺寸不定,小者直径一厘米,大者直径十几厘米,佩戴起来不太方便。至于如何佩戴,还需要不断的考古发掘才能解释的更清晰、透彻。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不是所有的玉玦都是充当耳环之用,必定还有其它的用途。

二:佩饰

          玉玦作为佩饰使用的功能普遍被考古、文物学家所接受。不但历史文献多有记录,而且考古发掘也能进一步考证。《左传•闵公二年》:“佩之金玦”;《庄子》:“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礼记•內則》:“右佩玦”;《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玦,玉佩也,从玉,夬声。”大概就是沿袭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用法及说法。考古发掘中出现一种特殊的玉玦,考古学家称其猪龙玦,又称兽形玦,形制特殊,形体普遍较大,有的上有细穿孔,发现于红山文化,多出土于死者胸前,可以确定它不是耳饰,而是充当佩饰之用。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上面雕琢有精美的纹饰,玦上都有穿孔,应是作为佩饰,系于身上。

      http://s15/mw690/001fA2UGzy7jDpLsSKy4e&690
                                     商代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龙形玉玦

三:财富

        以玉做为财富、货币的记载在古文献中屡见不鲜,《周礼•天官•大宰》曰:“大朝觐、会同,赞玉币、玉献、玉几、玉爵。”郑玄注:“玉币,诸侯享币也,其合如《小行人》所合六币云。”《周礼•小行人》谓“合六币”为“圭以马,璋以皮,璧以帛,琮以锦,琥以绣,璜以黼。此六物者,以和诸侯之好故”。这就是玉与币相配合的仪规,这里,圭、璋、璧、琮、琥、璜六种玉被称为六币。王国维在《说珏朋》中:“殷时玉与贝壳皆货币也……盖商时玉之用与贝同也……其用为货币及服御者,皆小玉小贝,而有物焉系之,系之贝玉,于玉谓之珏,于贝则谓之朋,然二字于古实为一字……古者玉亦以备计,即珏的假借,齐侯壶六璧二备,即二珏也”。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商朝时玉和贝类都是货币,把玉和贝类当作货币来用时都是串起来使用,拴成串的玉称“珏”,拴成串的贝则称“朋”。在考古工作中也可以证实以上观点,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湖南宁乡出土了三批商代玉器,总数量达到了2000件以上,且都与青铜器窖藏出土,其中有两处出土了数量较多的玉玦。其中一处位于宁乡县黄材公社,在距离地面20多厘米的土中挖到了一件全身满饰鸟兽花纹、底盖内均铸有一“戈”字的商代青铜提梁卣,提梁卣内满贮了各种玉器330件,有玉玦64件,尺寸大小不一,大的直径有10.6厘米,小的直径只有1.4厘米。1991年在江西省新赣大洋洲商代晚期遗址出土了19件玉玦,均素面无纹,琢制规整,抛光细腻,扁薄,成组大小有序,直径2.6-7.1厘米不等。

         广东博罗横岭山商周时期墓地玉玦出土情况也是如此,该墓出土的玉玦都是成组出土,大小相递,尺寸不一。那么,一次性出土这么多形制类似,尺寸大小不一的情况,这些玉玦到底是做什么用的呢?做耳环,直径十几厘米似乎有点大;做佩饰,一次性出土数量这么大似乎又有点多。所以这些玉玦作为货币、财富的解释还是比较合理。

四:通常我们熟知的“玦、决、绝”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文明程度不断提高,玉玦又有了超脱实物性之外更深的寓意。《白虎通》中说:“君子能决断则佩玦。”《庄子》中说:“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断。”所讲的意思是有学问、有修养的君子、高士,遇到某些需要做决定的事情能够当机立断,才能够佩戴玉玦。“鸿门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扣人心弦的著名典故。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在谋臣范增的策划下,在鸿门(今陕西临潼东)设宴欲除掉劲敌刘邦。在宴饮过程中,自知实力不敌的刘邦卑辞言好,搞得项羽则开始犹豫不决,急得谋士范增向项羽频丢眼色,并且三次举起随身所佩之玉玦,希望项羽快做决断,杀掉刘邦,建立霸业。这里的玉玦也是指决断的意思。《广韵》所言:“玦如环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赐环则返,赐玦则绝,义取诀。”根据史书里的描述,古代被流放的大臣要在城郊流连待命,三年不得擅离。在这个期间如果君王送来一块玉环,那他则不必被流放而可以回来。但如果送来的是一块玉玦,那他就要出发去凄凉的流放地,永被驱逐,至死不得归来。玉玦在这里代表一种品质,一种信念,一种约定。

                                                除本博收藏的耳饰玦之外,其它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玉鱼的蜕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