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王墓博物馆玉器全赏析(五)

标签:
印文青玉印玺玉璧赵昩南越王墓杂谈 |
分类: 文化 |
http://s9/middle/44543372h738d7d2a8568&690
玉璧
直径260毫米,好径50毫米,厚5毫米
青玉湖绿色,纹饰分为两区,内区蒲格谷纹,外区双体龙纹,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8b5c4abd19cc31d5b0f1AqqvjCMZYX7G.jpg
玉璧
直径255毫米,好径48毫米,厚5毫米
碧玉,墨绿色,斑块状白化,纹饰分两区,内区蒲格谷纹,外区双体龙纹,表面残留丝带缠绕痕迹。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1e0f118145a38ba93697PZ2hKqWrk7td.jpg
玉璧
左,直径142毫米,好径42毫米,厚4毫米
右,直径93毫米,好径34毫米,厚4毫米
左为青玉,表面黄化,被墓顶大石所砸,破碎不全。双面蒲纹。
右为青玉,湖绿色,表面白化严重,双面饰谷纹。
右是10块组玉璧中最小的一块。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ce9ca5ef3f7911c8249bewI1di9ZxSrS.jpg
墓主组玉佩
出土于玉衣胸腹之间,覆盖于组玉璧之上,共32件,由玉、煤精、金、玻璃等不同材料组成。
从最上一件到最下一件,长约600毫米,此图根据出土时相对位置复原。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8573a90e225c36c1c2d6hAWl1tmrtiat.jpg
雕勾连纹出廓双凤纹内出廓龙纹璧
宽102毫米,璧直径72毫米,好径41毫米,厚3毫米
青玉,黄白色透绿,出土时已经断裂,碾琢精致,设计精巧,其中一只凤翅残缺。
雕勾连纹出廓双凤纹内出廓龙纹璧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b8ebf84632885902a851WJ1I1TmSYz8c.jpg
谷纹犀形佩
长85毫米,高40毫米,厚4毫米
青玉,黄白透青,大面积黄化,背部有一钻孔。
设计及碾琢非常精美,表面有丝缕缠绕痕迹。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e9f0d3a98cc3f440664cLWYe7U3zT10v.jpg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833aaa7a78b146b81421wvErcgAKsEiE.jpg
谷纹出廓双凤纹璧
长91毫米,高70毫米,璧直径69毫米,好径22毫米,厚3毫米
青玉,湖绿色,大块面积白化,上下边皆有钻孔,出廓双凤纹以阴线刻画,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5dce7f118845566ab1e0eICp2otHUB7s.jpg
蒲纹双龙联体璜
长141毫米,宽55毫米,厚4毫米
青玉,黄白色,双面同样纹饰,大面积云状白化。
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7998ea026911785b7091Sm4Jpk1OPDTU.jpg
花朵形佩
花朵佩,高23毫米,宽21毫米,厚7毫米
上下通穿孔,完全象牙黄黄化,有光泽。
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战国墓出土过一件相似器。
兽面佩,细小如黄豆,上下通穿孔,高8毫米,宽7毫米,厚5毫米。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86487ba8fe8afd2a14e0yGobpoTSyzNX.jpg
玉人
皆男性,造型一致:平顶、拱手、跪坐,上下通穿孔。
左,高19毫米,宽7毫米
中,高20毫米,宽10毫米
右,高19毫米,宽8毫米
此组玉佩除了上面器物外,还有玉珠5颗,玉双套环1件,金珠10颗,玻璃珠4颗,煤精珠2颗。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1160866be471349d919dwLP2nqKaPsXN.jpg
印玺出土情况
在玉衣胸腹之上,有印玺9枚,3枚一组,各盛于一个漆盒之中,漆盒腐朽,残留漆皮。
一个人身上出土9枚印玺,这在考古界是非常少见的。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6a028119ab2f5ecc4f12WAOOQKYCei6S.jpg
南越王赵昩的9枚印玺
在9枚印玺之中,金印2枚,一枚龙钮,印文“文帝行玺”,一枚龟钮,印文“泰子”
玉印6枚,其中3枚无印文,绿松石印一枚,无印文。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9bcc4d4562e46f3227dbpeeDINKJpAQi.jpg
玉印中,3枚带有印文。
中,印文“帝印”,螭虎钮,边长23毫米,印台高8毫米,通高18毫米。
青白玉,白中闪青,有光泽,整体白化严重,阴刻“帝印”,有边框和纵格,印台周边减地勾连云纹,钮上螭虎穿于云海之中,腹下穿孔。
“帝印”与“文帝行玺”,在我国考古中都是首次发现,此印与满城汉墓刘胜,陕西狼家沟“皇后之玺”形制相同。
《汉官旧仪》中记载:皇帝六玺皆白玉,螭虎钮。指的就是这种形制。
因南越国一、二主都自己称帝,所以其出土印玺与史、汉本传记载相合。
左,印文“泰子”,边长20毫米,通高13毫米。
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云雾状白化,覆斗式。
印文无边框栏格,字体笔画圆润,与“泰子”金银迥异。
在史书之中,都没有记载第一任南越王赵佗立太子的史实,而是直接传位与孙子赵昩。
这两枚“泰子”印,应该是第三任南越王赵婴齐在操办赵昩丧事的时候,“藏其先武帝、文帝玺”时,将赵昩之父的印玺一同放入墓中的。
右,印文“赵昩”,边长23毫米,通高17毫米,
青白玉,黄白中闪青,周身白化严重,覆斗式,印文有边框和栏格。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d13be2c3141e461dc14fnKZPmn4Coqki.jpg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a9af1f8aa05ca2fe489dDjSUSNf1hZOF.jpg
西耳室中“帝印”封泥
在西耳室出土的“帝印”封泥,与玉印“帝印”文字结构不同。
同时也出土了“眜”字封泥,圆章。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88c0868fead38c395f0bOfBjkxpgFeGN.jpg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e43b53fab254b89fee27N5wGEPIcdiO0.jpg
玉韘
长55毫米,宽37毫米,厚3毫米,孔径15毫米
青玉,湖绿色,表面云雾状白化,正面阴刻,背面光素,表面粘有朱砂,以及织物包裹痕迹。
出土于头套右侧。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9920f68d54968e11a108MEsfBZGckjvw.jpg
玉韘
长53毫米,宽45毫米,厚3毫米,孔径16毫米
青玉,浅湖绿色,正面微凸,背面略凹,双面阴刻云气纹,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出土于腰部。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5050d1c1e3b5c9d38ea384mF2FUWoPZc.jpg
玉韘
长72毫米,宽40毫米,厚4毫米,孔径16毫米
青玉,白化严重,失去光泽,正面凸起,背面凹陷,表面残留丝缕缠绕痕迹。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6b0ee11f14f06e7033acpc5AyXHH1AUH.jpg
玉韘
长43毫米,宽36毫米,孔径16毫米,
青玉,表面白化严重,正面凸起,背面凹陷,
出土于玉衣左腿外侧。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19_d2ee552581529b5766c8e03RNjE0GiG8.jpg
玉韘
长40毫米,宽45毫米,厚7毫米,孔径14毫米
青玉,白化严重,部分粉状脱落,正面隆起,背面凹陷,双面阴刻云纹,出土于右大腿外侧。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20_79bf0d1505f3aa6ae09aC1Qp9YDqmFwl.jpg
http://img.scimg.cn/images/bbs/style/sssc/attachimg.gif铁剑
在赵昩的玉衣两旁,各有5把铁剑,其中左侧(东)有4把、右侧有1把共5把玉具剑,出土时玉剑具都已脱落。
最早的玉剑具的考古发现于西周虢国墓地,当时出土一把铜柄铁剑,带有一个玉剑首,这是中国考古发现最早的玉剑具了。
但是到了汉代,才发现成套的4件套的玉剑具,南越王这5把玉具剑中,只有2把是成套的玉剑具,最左面这把剑长146厘米,是目前发现的最长的汉剑。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20_687df8c9f07967534821VAwZsROHAcbS.jpg
剑首,剑珌
剑首上径56毫米,下径55毫米,厚11毫米
青玉,湖绿色,部分白化,
剑珌上宽55毫米,下宽44毫米,
青玉,湖绿色,部分白化,一角微损,底面3孔,中间大,两边小,斜向穿透。
http://attach.scimg.cn/month_1001/20100120_aaa3c64efd986adffab2uMYfrPWs0HBu.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