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处理学生 教材 课标三者的关系

(2014-01-14 09:51:33)
标签:

教育

如何处理学生 教材 课标三者的关系

赵振英

学生是我们教育培养的对象、教材是我们组织教学的素材、课标是我们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合理定位、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收到良好的课堂效益。相反,如果我们定位不准,未能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势必影响我们的教学效果,妨碍我们成绩的提高。 

学生是我们教育的对象,是教学学习活动的主体。在传统教学中,“备课”提倡“三备”,即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把教材放在了首要位置,教法次之、把备学生放到了最后,这样顺序正好和现代教育观恰好相反。在现代教育中“三备”是指备学生、备课标、备教材,把备学生放到了首位。课堂教学首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即学生是第一位的。因为教材和课标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多年不变,或很少改变,更何况现在的教师都科班出身,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对教材都很熟悉,有些教师对教材可以说是了如指掌,甚至能倒背如流。对课表的掌握情况就远不如教材了,多数教师很少钻研课标,教学进展无尺度,随意性很强。亟需加强课表的学习和研究。但是学生就不一样了,每届学生的情况不同,同届的学生的个体差异也很大。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着智商差距、基础差距、接受速度理解能力的差异,学习方法和习惯也各不相同。一个人如何满足几十人的习惯、方法、层次等方面的要求?如何使每个学生都学得会、记得住,能学得好、“吃”得饱?这是我们教师最值得考虑的问题,也是最头痛、最不愿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即通过“备学生”来解决。由此看来备学生是备课的关键。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才能确定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在当今教育中,谁能备好学生,谁就能取得胜利。

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它是我们教学的目标,是我们从事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评价我们教学结果的一个刚性的标准。只有深度学习,充分把握课标,才能提高我们教学的目的性,是我们的教学活动才更具方向性。因此在备课之前,我们就要提前系统学习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对每一章节的具体要求。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备有准度、讲有尺度。才能有效地预防漫无目的、张弛无度的教学行为发生。

教材是在课表的指导下进行取材编写的,它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基本素材,是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主要内容。教材具有多样性和可塑性,同一年级、同一学科可以有不同的版本,允许教师适当取舍和补充。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最为教学的主体最为重要。教材、课标和学生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课标决定了教材的内容和级别,指明了学生发展的方向。教师组织教学的依据是课标,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分解教材、分层运用教材、补充完善教材。做到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进有所能,促进全体学生整体提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