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米公祠

标签:
旅游文化 |
在历史文化名城襄阳的汉江之畔,有一座名祠——米公祠。祠内陈列着米芾的艺术珍品及米芾父子、黄庭坚、蔡襄、苏东坡、赵孟頫遗墨石刻100多块。是全国重点保护单位。
米公祠是为了纪念北宋书法家、画家米芾所建。建于元朝,扩建于明朝,后由于被毁,在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由米芾的第十八代子孙米瓒、十九代子孙米爵和二十代子孙米澎重建,并摹刻碑文30余通。
米芾是中国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米芾善诗文、工书画、精鉴赏、酷收藏,多才多艺。而其书画的成就尤为突出。其书法得王羲之笔意,博取众长,不守陈规,自谓“刷字”。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为宋“四大书家”。被宋徽宗召为书画学博士,官至礼部员外郎。宋高宗也赞誉米芾书法是“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欲如,不需鞭勒,无不当人意”。
由于宋徽宗非常喜欢米芾的书法,一天便召米芾入宫,令他以屏风做纸,用御砚磨墨,表演书法。只见米芾提笔悬腕,一气呵成。使徽宗赵佶非常惊奇!没想到米芾捧起那方端砚说:“此砚经臣法濡染,不堪复以,取进止。”米芾大胆向皇帝索砚,不知罪将如何?好在赵佶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米芾端砚舞蹈而谢之。砚中之墨溅染了官服。赵佶笑笑:“这颠名不虚也!”就这样,“米颠”的绰号不胫而走了。
进院西侧的亭子,是洁亭。米芾特别爱清洁,而且到了成癖的地步。比如米芾洗手从来不用毛巾擦干,而是双手相拍,或者使劲甩手,把手弄干。同时,襄阳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传说一天米芾遇到了一个书生,姓段,名拂,字去尘。米芾就想拂且去尘,真吾婿也。后来米芾果然把自己的女儿配给了这个书生。“洁亭”的这个名字也由此得来。
宝晋斋是米芾从前的书房。米芾喜欢晋人书法,在他得到王羲之《王略帖》、谢安《八月五日帖》、王献之《十二月帖》的墨迹后自题的书斋名。又将三种法帖摹刻上石。宝晋斋就在米芾立像身后面。


米芾还在宝晋斋前掘池建亭。传米芾入夜仍伏案操劳,忽听亭外池内蛙声鼓噪如潮,便大声斥之:“我为官心忧百姓,尔等终日鸹噪,何不去稻田灭虫减灾?”于是,把一方砚投入池中,霎时,池水变成墨色。但人方离,蛙声又起,米芾写了“墨池”二字于石上。说“此乃墨池,尔等去稻田方是。”说完,众蛙皆去。后来,人们把所建之亭说成是“投砚亭”。

在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两侧有东苑、西苑。这里的亭台廊榭、水池曲桥、嶙峋怪石、树木花草、鱼水依依,令人心旷神怡。在两侧苑内的碑廊上镶嵌着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手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




米芾喜爱奇石,到了如醉如颠的地步。这是他个性特征的表现。据《梁溪慢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地人们由于迷信,以为是神仙之石,不敢妄动,怕招来灾患。米芾得知立即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贡品,穿好官服,向怪石下拜,嘴里念念有词:“我想见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但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罢了官。但米芾一向对官阶并不看重,无后悔之意。后来就做了《拜石图》,展示心中的不满。可以看出米芾对顽石的投入和他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米芾是奇才,又是怪才。从小聪明伶俐。诗词书画无所不能。二十一岁步入官场。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又独创了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法”以模糊的笔墨作江南云雾迷漫的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淡墨点点出来的。再现层层山头,世称此为“米点”。后世画家多为效仿。可惜米芾的绘画作品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米芾在五十七岁那年,他精心为自己设了个灵堂,将整个后院全部披上一层白纱,墙上挂上白帐,庭树高挂白幡,院内撒满白花。堂里安放一张供桌,供奉着果、菜、酒。两边点燃着香烛,前面摆放着一个燃烧的香炉。米芾在去世前一个月也许是灵感所驱,就开始正式入驻这口楠木棺材。每天早晨戴着大红高帽让子孙前来跪拜。致信与亲友作别,焚烧平生收藏的字画奇珍。一天,米芾把亲朋好友请来,坐在棺材里,手举拂尘,大声诵道:“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说完,拂尘一扔,合掌而去。就这样米芾在江苏镇江以独特的方式“颠”结了他如戏的一生。



米芾还在宝晋斋前掘池建亭。传米芾入夜仍伏案操劳,忽听亭外池内蛙声鼓噪如潮,便大声斥之:“我为官心忧百姓,尔等终日鸹噪,何不去稻田灭虫减灾?”于是,把一方砚投入池中,霎时,池水变成墨色。但人方离,蛙声又起,米芾写了“墨池”二字于石上。说“此乃墨池,尔等去稻田方是。”说完,众蛙皆去。后来,人们把所建之亭说成是“投砚亭”。

在中轴线主体建筑的两侧有东苑、西苑。这里的亭台廊榭、水池曲桥、嶙峋怪石、树木花草、鱼水依依,令人心旷神怡。在两侧苑内的碑廊上镶嵌着米氏父子、黄庭坚、蔡襄、赵子昂等手法石刻一百多块,以及当代著名书法家为米公祠留下的墨迹石刻三十多块。




米芾喜爱奇石,到了如醉如颠的地步。这是他个性特征的表现。据《梁溪慢志》记载,他在安徽无为做官时,听说濡须河边有一块奇形怪石,当地人们由于迷信,以为是神仙之石,不敢妄动,怕招来灾患。米芾得知立即派人将其搬进自己的寓所,摆好供桌,上好贡品,穿好官服,向怪石下拜,嘴里念念有词:“我想见石兄已经二十年了,相见恨晚。”但此事日后被传了出去,由于有失官方体面,被罢了官。但米芾一向对官阶并不看重,无后悔之意。后来就做了《拜石图》,展示心中的不满。可以看出米芾对顽石的投入和他傲岸不屈的刚直个性。大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情怀。开创了玩石的先河。
襄阳米公祠旁还有一个“石苑”,这里尽管少了与米芾的直接联系,但那里有70余件的碑刻石雕,另有唐碑一块,为咸通年间佛教记事碑。其中也有与襄阳关系密切的匾额。

米芾是奇才,又是怪才。从小聪明伶俐。诗词书画无所不能。二十一岁步入官场。在书法上他是宋四大家(苏轼、米芾、黄庭坚、蔡襄)之一,又首屈一指。其书体潇洒奔放,又严于法度。苏东坡赞其“真、草、隶、篆如风樯阵马,沉着痛快。”米芾又独创了山水画中的“米家云山法”以模糊的笔墨作江南云雾迷漫的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淡墨点点出来的。再现层层山头,世称此为“米点”。后世画家多为效仿。可惜米芾的绘画作品大都没有保存下来。

米芾在五十七岁那年,他精心为自己设了个灵堂,将整个后院全部披上一层白纱,墙上挂上白帐,庭树高挂白幡,院内撒满白花。堂里安放一张供桌,供奉着果、菜、酒。两边点燃着香烛,前面摆放着一个燃烧的香炉。米芾在去世前一个月也许是灵感所驱,就开始正式入驻这口楠木棺材。每天早晨戴着大红高帽让子孙前来跪拜。致信与亲友作别,焚烧平生收藏的字画奇珍。一天,米芾把亲朋好友请来,坐在棺材里,手举拂尘,大声诵道:“众香国中来,众香国中去。”说完,拂尘一扔,合掌而去。就这样米芾在江苏镇江以独特的方式“颠”结了他如戏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