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16-07-24 10:53:50)分类: 科研任务 |
全国特级名师教学主张经验交流会暨小学优质教学与名师培养高级研修班于7月16日在北京开班,经开区组织区内第三届“名师工作室”、“学科代头人”“骨干教师”三级梯队小学语文、数学学科共12人参加了培训。我作为市级骨干教师有幸参加了此次培训,让我们见到了以前只能在视频以及杂志上见到的专家。
培训的第一场报告专家为国培计划专家,著名特级教师,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主任,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全国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最具影响力数学特级教师吴正宪老师。
那天早晨,我们吃完早饭我们第一批到达会场,刚好与吴老师进行了简短的面对面的交谈,我们还分别和吴老师进行了合影留念,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吴老师的亲切与和蔼。
吴老师的报告主题为《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吴老师首先基于新课程标准,回顾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的十大核心词: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并就其中的数据分析以及运算能力这两大核心词进行了详细解读。她从它是什么?为什么是它?怎么落实?如何学习?这四个层次来逐级说明的。
在数据分析观念的解读上,首先指出《数学课程标准》把“数据分析观念”作为核心概念,它是理解“统计与概率”内容的基本线索。然后解读了数据分析观念的三大内涵:调查收集数据、分析方法多样性、体验数据的随机性。
吴老师说到要想使学生树立数据分析的观念,最有效地方法是使他们投入到数据分析的全过程中去。在此过程中,学生将不仅仅学习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同时将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提高自己运用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有三点:第一,让学生经历数据分析的过程,体会数据中蕴涵着信息。第二,鼓励学生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根据问题的背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第三,通过数据分析,让学生感受数据的随机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运用所学习的方法,尽可能多地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数据,并且能够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而不是单纯地名词、计算方法等的掌握。需要我们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统计图。 “统计学对结果的判断标准是‘好坏’”,而不是“对错”。
谈了自己对数据分析观念的理解,介绍了什么是数据分析观念,为什么把它作为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核心素养之一,怎么做才能落实数据分析观念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深入学习与提升素养。吴老师用自己三次执教《平均数》一课的课例,从平均数的算法理解、概念理解以及统计理解这三个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指出对于统计教学,概念理解和统计理解是非常重要的。并就统计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一是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感受统计的价值。教学中应注重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使他们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分析数据的过程,逐步发展应用意识。二是教师要重视统计,并把发展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三是切忌将统计的学习处理成单纯数字计算和绘图技能。
在运算能力的阐述上吴老师借用自己的一节课堂实录《小数除法》的视频录像,详细分析了这节课中在教学细节处理上自己是如何渗透运算能力这一核心词。
首先是教材的处理,吴老师改变了教材的传统教学模式,自己重新组建教材,现有教材都是以小数除以整数开始的,而吴老师选择以整数除以整数来开始小数除法知识的教学,这是找到学生的知识的起点和原点。增强数学和生活的联系,课中让学生经历大量的操作实践以及对话交流,还课堂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想、说,进而理解知识的内涵。
在视频观看之后,吴老师和大家共同分享了孙晓天老师对《小数除法》这节课的点评,孙老师从核心素养、数学本质以及学生活动这三方面点评了吴老师这节课。
聆听了专家的报告、让我们感受了专家之专在于其钻,专家的专不仅仅靠课堂的积累,同时还要自己的多方面的努力与钻研,有的专家为了研究教学甚至于研究脑科学以及生命科学,这是我们望尘莫及的。学习、感受、领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