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姿本论:《何以》引无数粉丝竞折腰

(2015-05-03 15:50:01)
标签:

娱乐

影音评论

何以笙箫默

姿本论:《何以》引无数粉丝竞折腰


《何以笙箫默》(以下简称《何以》)自开画以来,在《速激7》《左耳》的双面夹击下,依旧3天豪揽2亿票房,成为51档的票房大赢家。伴随高票房汹汹而来的则是居高不下的吐槽、暗讽,甚至谩骂之声,这也使《何以》成为又一部在吐槽声中票房凶猛高企的现象级电影。


说《何以》是现象级电影,并非仅指其在话题上引发的口水风暴,更剑指其强大的IP基因,以及成片过程中片方针对特定观影人群所做的种种努力。


《何以》改编自同名小说,并有同名电视剧珠玉在前,这为电影积累了大量显性或潜在的影迷基群。小说《何以》出版于2003年,期间多次再版,至今发行近千万册,原始累积了大量文字拥趸。在被改编成电影前,《何以》已以广播剧、电视剧等形式对其强大的IP基因做了升扬与延展,同时也为电影版预埋了引爆市场的诸多稳定性元素。


《何以》对影市的绞杀能力充分证明了片方对自己、对观众、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与明锐分析,即知己知彼。如何将《何以》超强的IP基因优势最大化,片方从一开始就绞尽脑汁。


《何以》的观影人群无论年龄结构还是知识成分都有着非常的典型性,即后青春期的女生和新扎白领。就她们而言,爱情故事必须梦幻美好,青春往事必须幸福甜蜜,未来生活也一定是有所期待并值得渴盼的。期间,再有序无序地添加些许坎坷、风雨为佐料。

电影《何以》无疑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她们的种种奢望,以粉丝希望看到的唯美影像、极美剧情将小说文字化繁为简成还原现实,回归本真的浪漫爱情故事。集浑身之力将她们的视线牢牢锁定在何以琛与赵默笙的爱情悲喜中,从而在视觉、心理上弥补了她们的无尽遐想与无穷希冀。


在新媒体大爆炸的火热年代,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交网络的急速发达,《何以》的强大IP基因优势亦能借着朋友圈、闺蜜圈等新媒介,迅速收割、占领、俘获那些潜在的观众。将徘徊于《速激7》《左耳》《念念》《闯入者》十字路口的观众、影迷纷纷吸引到自己麾下,从而使影片票房一高再高。


诚然,仅有好的基因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将上佳的基因序列优效排列组合,将其化为颇有经济效益的良性产品,对《何以》片方来说亦是不小的考验。《何以》在精准定位于粉丝电影,并精确把控粉丝电影、粉丝的社会属性后,其对市场的明锐分析,更助长了IP基因优势的几何状野蛮生长。该片导演曾坦言“我们的目标就是票房”,这看似简单甚至有些粗蛮的定位,却一下子击中了市场的命脉,打开了市场的命门,从而使巨额票房滚滚来。

成熟的电影工业体系中,观众与电影往往成正向互助互推之势,即有什么样的电影就会有什么样的观众,或有什么样的观众就要生产什么样的电影。无可置疑的是,在好莱坞乃至韩国影市中,这两方面都有较为极致的展示。眼下,中国电影产业正值转型期,电影工业也还仅处于起始阶段,电影对观众的有效培育也仅仅体现在社会属性浓郁的粉丝电影中。而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满足粉丝所需,有什么样的观众就生产什么样的电影,成了一种相对来说更安全,也更容易成功的路径。《何以》与粉丝的良性互动,有益勾连,即是对电影与观众双向关系的最好诠释,《何以》也堪称IP电影决胜市场的良好样本。


《何以》对粉丝的强力抓取,在线上线下都体现的淋漓尽致。线上,关于《何以》的讨论、吐槽,从影片开机前公布投拍信息、演员确定的那一刻就开始了,直至影片点映、公映,吐槽之声,口水之势呈最大峰值。由此引发的热点、焦点频频刷屏新媒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何以》的狂轰滥炸落地到具体数字上就是市场的火爆,票房的升扬。


线下,除去常规日常的宣传攻势外,对粉丝极具吸引力,最具杀伤力的明星们几乎在用生命为电影、为粉丝奔波。即使五一假期,主演杨幂、黄晓明、导演杨文军、黄斌等人也放弃休假,不辞辛苦,马不停蹄地游走于天津、上海等地,持续进行热力狂轰。曾有研究证明,粉丝电影明星粉丝面对面的宣传方式的最佳黄金时期是影片开映前的10天与3天。但黄晓明等明星显然打破了这一颇具说服力的市场黄金期说,连番、滚动、持续与粉丝面对面,最终收获的却是天量粉丝的急速反哺与票房贡献。真真正正做到了粉丝与明星,电影与市场的互通共赢。


观众始终是市场的第一生产力,谁抓住了观众谁就抓住了市场。就目前市场状况而言,观众群体的划分也并非绝对且条框严明。也就是说,很多不同类型片的观众是有交集与互融的。文艺片与商业片,粉丝电影与非粉丝电影,在市场定位、终极诉求、制作流程、演员表演的方方面面有着严格且显现的区分,但其所面临的观众未必就是非A即B型的。票房上成功的商业电影如《复仇者联盟》《速度与激情》系列、《五十度灰》,包括《何以》在内,其最值得借鉴的地方就是一手牢牢坚守住忠实拥趸的视觉防线,最大限度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同时也不放弃对潜在影迷的深掘与开发,更致命的是,还要将粉丝属性原本为零的观众也招致麾下,成其笃粉。


好莱坞、韩国的艺术电影佳作其实也从来都没有放弃对非拥趸观众的追求。否则,这些看似高冷的文艺美片也不会一股脑的蜂拥挤进颁奖季,以求口碑与票房的同升同杨,奖项与市场的共丰共赢,这一点是非常值得国内文艺电影效仿与学习的。


《何以》对市场的强力制霸还源自口碑上的水火之势。自上映以来,关于影片质量好坏与否一直就呈现冰火难容的两种姿态。粉丝对其交口称赞,佳评不断。非粉丝们的口水则集中喷向了剧情、画质与演员的表演。口碑之所以成如此强烈反差的AB两面,主要是两大观众基群对影片不同诉求所致。粉丝需要《何以》展示的梦幻爱情,美好结局,也需要男女主演的高颜值,美画面,当种种要求都被满足后,《何以》引亿万粉丝竞折腰,获数亿票房如取物的终极目标也就妥妥的完成了。而线上下线的口碑大战,口水互喷,也间接助推了市场的进一步火热。非粉丝以文艺片的标准去衡定粉丝电影,将板子重重打在导演、主演身上,颇有跑偏的嫌疑。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何以》的终极目标,即票房最大化,而非求奖求口碑。


在这场口水漩涡中,何以琛的扮演者黄晓明无疑又成了焦心人物。面对质疑与斥责,他在上海宣传该片时,直面记者,自黑自己本来就没有什么演技。其实,对一部粉丝电影而言,演技好坏固然重要但绝非必不可少。关键是对角色的塑造、诠释要符合粉丝的心理期求,满足粉丝视觉感官上的各种企望。从粉丝反馈看,黄晓明的努力是值得点赞的。


中国电影的市场空间有多大?至今这都是一个无解的命题。从一大波以《何以》为代表的IP小片纷纷以黑马姿态绞杀市场,到国产片《泰囧》《大闹天宫》纷纷突破10亿大关,再到好莱坞巨片《变4》《速激7》屡屡狂收20亿,都无不证明着内地影市的无限承载力。面对有如此致命吸引力的市场,电影人要做的就是拍出符合甚至超出市场预期的作品来,以填补其,充实其,丰盈其。所以,与其抱怨市场的不作为,不如努力适应市场所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