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风来》:文字比影像更具生命力(图)
标签:
娱乐文学小说小说《等风来》电影《等风来》鲍鲸鲸《等风来》 |
有人喜欢读小说,因为文字更能浸透内心世界;有人偏爱电影,由于镜头能让抽象的文字描述具象化。我喜欢看电影,但更喜欢阅读同名小说,只因为文字比影像更具生命力。尤其是像《等风来》这种游记性质且记录作者心路历程的细碎文字,更需要在静心静谧的环境下,才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读者与作者生发的强烈共鸣。
在电影《等风来》还未公映之际,其小说全本电子版已在腾讯文学上线。作为小说作者鲍鲸鲸的忠实拥趸,我第一时间读到了全本。如果你喜欢鲍鲸鲸的文字风格,如果你也曾有过一段说走就走的意外旅行,那小说《等风来》是足以引发读者共振共鸣的。小说结尾有这样一段描述:当树叶摆动的幅度越来越大时,当树叶发出悦耳的摩擦声时,教练在我耳边轻轻地说:
“风来了,飞吧!”我点点头,深呼吸,身体笔直地迎着风冲了出去。我
身后,王灿和李热血也大喊着冲了下来。当我们飞上天空后,风托着我们,随着气流,缓慢地,上下盘旋,真的就像鸟一样。飞到最高的地方,风变得很大,是实实在在地撞在身...文字虽然是静止的,但我的心已然随着风飞了起来,一如程羽蒙和王灿一样。虽然我是卧坐于床头细细品味这部小说的,但当看到“身体笔直、冲了出去、上下盘旋、飞”等字眼时,我的身体在床上也不由自主地微动倾斜了起来...
这一段文字的描述对整部小说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风来之际,心体飞起,程羽蒙也告别了先前的种种纠结、哀怨、郁闷,迎来了新生活。身心一起飞起的那一刻,正是抛去所有负面心绪重新开始的开端,风来,心净,一切皆源于不曾被看好的尼泊尔之旅...作为读者的我,自然也在这一刻滤去种种不满,在心里,在想象中,在风起之际,“飞”了起来。我想这就是《等风来》小说的文字魅力。相比之下,影像则由于太过具象而削弱了观众这种想象、共鸣的空间。
虽然说文字与影像各有优势,但就生命力而言,文字显然远高于影像。以小说《等风来》为例,很多字里行间的东西是很难用镜头语言代替的。尤其是程羽蒙、王灿在尼泊尔的心路成长,心灵净化等需要用心体悟、感知的美好瞬间,文字都无法记录,影像就更难准确抵达。文字的生命力远高于影像,还在于改编自小说原著的电影,是人为的行为。无论编剧、导演都很难在第一时间触摸到作者创作小说时的心境,即使编剧与小说作者是同一人,也很难精准还原小说内质。而演员的表演又会在不同程度上消弭小说人物的经典性,即使是最伟大的明星如梅丽尔斯特里普,也做不到百分百复刻。因此说,人为的改编、表演多多少少都会降低一部小说的经典性与生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