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成龙电影幼稚的人才是幼稚的

(2006-08-01 16:02:29)

成龙电影作为香港电影的一支重要力量,其影响力远远溢过了华语世界。成龙的电影具有很浓的风格化和类型化特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成龙的电影就是幼稚的。的确,成龙的作品鲜有繁复的情节线索和错综的人物关系。主人公为正义而战,历尽艰辛,在惯用的后发制人后,笑到最后。即使到了八十年代,成龙从古装片改为时装片,但情节与人物关系模式并没有根本改变。成龙所扮演的角色永远是公理与正义的化身,而他的对手总是充满了邪恶。在正义与邪恶的斗争中,最后的赢家总是成龙,即便是被打得鼻青脸肿、遍体鳞伤。简洁的风格与 特色似乎给成龙电影穿上了幼稚的外衣,其实则不然。简约的故事框架下埋藏着深厚的文化气息,这种文化氛围,即使是在纯粹的文艺片中也难见一二。

1、完整的故事人物:成龙电影的人物分类大约可以分为四类:英雄类:正义与公理的维护者,成龙本人总是扮演这其中的佼佼者;善良的草根,他们是恶势力欺压的对象,也是英雄们出手拯救的对象;歹徒、恶势力类,包括执法机构中的腐败分子,他们是英雄的死敌,而战胜他们,则是英雄除暴安良的必由之路;中庸类:他们徘徊在善恶与是非之间,在道德上处于中间状态,常以死赎罪,或者接受现实的惩罚而获得新生。以上四种类型化的人物形象几乎涵盖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类型,可以说成龙的电影,无论是其古装戏还是时装系所展示的人文、社会环境都是现实社会的真实体现和浓烈缩影。2、典型的类型化的风格:如果给成龙电影的类型作一个定义,那它首先是功夫(动作)片,它具有自己的独立、浓郁的特征。首先是其精心设计的搏斗场面,这种场面,有时长达十几二十分钟,常常成为支撑影片的重要组成段落,并且其打斗往往与环境和器物结合,贯穿流畅,曲折激荡。对成龙的打斗,我们不应该表面的理解为仅仅是拳脚的来往,成龙之所以能战胜敌人,出了起敏捷的身手外,还要依靠其聪颖的智慧。其实成龙形体动作的不断变化都真实反映了其思维、意识的变幻,是其智慧光芒的结晶。他诱敌深入、声东击西的策略为他取得最后胜利提供了深厚的基础。成龙电影的勇敢不是一时的匹夫之勇,而是大智大勇,它往往隐含在其变幻莫测的拳法间。我想成龙电影之所以可以征服好莱坞,不应该仅仅理解成西方人对东方功夫的浅层喜好,功夫片中敏捷身手所体现的侠义精神、机智策略、待人之道才是吸引好莱坞的真正所在。可以说,成龙的电影对中华民族军事文化中的精髓发挥到了极至。其次是其孜孜以求的喜剧效果:七十年代末,成龙以功夫喜剧成名,此后喜剧效果一直成为其作品不变的追求,喜剧加动作也似乎成为成龙品牌的一个固定标识。成龙电影中的喜剧色彩幽默而不粗俗,它总是夹杂扣人心悬的打斗中,给人以寓教于乐的感受。我在定义成龙为功夫巨星的同时还应该看到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喜剧明星,当然,成龙电影的喜剧效果更多的是体现在他出神入化的拳脚中,这大大有别于一般的喜剧电影,独具风格。成龙的喜剧色彩兼具冷热两种风格,虽然大多数时候他的幽默只是让观众一笑了之,但我们也不难从中发现其喜剧之后的反讽意味,只要你稍加留心,你就可以从这些冷幽默中受到些许的体会和启发。3、深刻的文化含义与社会功能。当然,成龙式的英雄也并非完人,他办演的角色似乎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可以亲近、能够调侃,甚至可以向他大发脾气。其喜怒哀乐与我们大家相通相近,难分彼此。在他身上,我们很难看到传统英雄那难以企及的高贵、雄伟,他没有大义凛然之态,也不说惊天动地之语,即使做出英雄业绩,也不以英雄自居,即使其身份是警探,也都带有草根特色,他可以讲粗口,可以耍伎俩,可以禁不住女色的诱惑,他颠覆了传统意义上英雄高、大、全的模式。凡人即英雄,英雄即凡人,这才是成龙电影透视出来的社会文化理念。而之一人人皆英雄、人人皆凡人的思想又激励着多少喜欢他的青少年茁壮成长,成龙电影的社会功能也正在于此。4、勇于挑战自我的忘我精神也是吸引受众的主要原因。大家都知道,成龙的电影很少使用替身、特技。再高难的动作基本上都是真人演示,成龙电影这一特有的模式并非其哗众取宠,而是他精神的体现。当然,我们并不提倡人人都要像成龙一样为了真实拼个你死我活、遍体鳞伤,但所承袭的他那种勇不屈服、敢于挑战的精神着实值得我们学习,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在花圃中的脆弱“花朵”们来说更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成龙的动作片,特别是早期的古装动作片,较为完整地承袭了中国的武侠文化、武侠风格的精髓,反映了中华民族在特定时代的心理诉求与更替。成龙式的动作、功夫、喜剧电影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原型心理,他的电影化表现形式,商业化操作手段以及与时代精神的契合,都说明,成龙的电影已经走向了成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