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监狱无人站岗
(2017-08-06 00:00:27)
标签:
芬兰监狱杂谈 |
分类: 转发博文 |
作者:晋红
原载《世界新闻报》2003年1月6日
芬兰的监狱分为“封闭式”和“开放式”两种。虽然分类不同,但无论走进哪一种监狱,人们都不会想到自己的脚已经踏入了监狱的领地。
监狱如同公寓
芬兰的海门林纳监狱是一所封闭式监狱。名曰“封闭”,但监狱四周及内部均没有任何障碍物。据这里的狱警阿尔托宁介绍,高墙和电网早已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比较隐蔽的监控镜头和电子报警系统。这里的“牢房”基本上都是单人间,干净整洁,里面有电视机、热水器和写字台,服刑人员还可以带进“随身听”、吉他等娱乐工具。
阿尔托宁强调,这里的狱警平时不携带武器,而且身穿便服。整所监狱只有10支枪,全都放在保险柜里,只有在转移罪犯的时候才拿出来“见见天日”。另一位狱警托伊沃宁说:“我们认为,对一个人来说,失去自由就是最大的惩罚,所以我们尽力把监狱里面搞得好一些。”
“封闭式”监狱尚且如此,“开放式”监狱就更加宽松了。在那里,狱警与囚犯的关系相当“平等”,彼此可以直呼其名。“开放式”监狱的狱警更像是公寓管理员,囚犯一般都被称为“顾客”,年轻一些的则被称为“学员”。距芬兰首都赫尔辛基不远的凯拉瓦监狱就是一所专门改造少年犯的“开放式”监狱,狱警尼米宁先生说:“我们像是他们的家长,这就是我们所要做的事情。”
温和惩罚体系
芬兰形成独特的监狱制度有着比较复杂的背景。几十年来,芬兰的学术界一直在就犯罪处罚体系进行争论,许多专家学者都希望制订一套以自由、宽容为本的监狱制度。芬兰全国法律政策研究协会会长拉皮·塞帕拉说,芬兰目前惩罚犯罪的政策带有明显的“专家制订”的特点,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充分体现“惩罚是为了重塑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而并非简单地把惩罚理解为罪有应得。
芬兰全国监狱系统的负责人萨尔米宁用三条平行线解释了芬兰现行的“温和处罚体系”。他说:“第一条线代表自我约束机制;第二条线代表社会约束机制;第三条线代表法律约束机制。相对温和的监狱制度使罪犯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正常人的生活,促使他们在第一个层面上作到‘自我约束’、‘弃暗投明’,从而减少了犯罪,并节约了社会和法律介入的成本。”
犯罪持续下降
事实证明,芬兰这一套监狱制度是行之有效的。芬兰有关专家介绍说,许多罪犯在入狱前过的是“非正常”的生活,而监狱却使他们体会到“相对正常”的生活,因此,罪犯出狱后都会渴望将正常生活继续下去,从而彻底改过自新。据统计,在近20年里,芬兰赦免了4万多人次的罪行,节约了2000多万美元的资金,而且全国的犯罪率也持续下降。芬兰目前一共只有2700名罪犯在监狱内服刑,比率是每10万人中仅有52人入狱,而美国每10万人就有720人入狱。
21岁的芬兰小伙子塞瓦加尔维从14岁就染上了吸毒的恶习,终因贩卖毒品和殴打他人,被判处6年有期徒刑。但鉴于他比较年轻,右以只服2年刑期。塞瓦加尔维说,入狱前他的“理想”就是当一名大毒枭,但经过轻松、平稳的监狱生活,他已经抛弃了这个“理想”,并称他很庆幸自己是一名芬兰的罪犯,因为这套监狱管理系统让他更容易“做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