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美国中情局间谍大学校长 |
分类: 间谍·核武器 |
作者:钱军
原载《世界新闻报》2002年10月14日
在许多美国大学生眼中,专门窃情报、搞暗杀、在世界上惹事生非的中央情报局令人厌恶。“9·11事件”使美国人的传统观念有所改变,一些大学生开始选择间谍作为自己的职业,教授们也开始参加间谍技术的研究,为美国的国家安全尽力。与此同时,在“9·11事件”中背上“反应迟钝”恶名的中央情报局也产生了严重的危机感,对于提高间谍技术水平的重要性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
洗刷昔日的臭名声
其实,中情局在1947年成立之初时,名声并不是太臭。那些愿意报效祖国的美国年轻人曾梦寐以求成为其中的一员。但在越南战争期间,中情局在拉丁美洲和其他一些地方进行一系列颠覆和暗杀活动,极大地败坏了该局的形象。前苏联解体之后,中情局便关闭了在教育机构研究开发间谍技术的办公室,并大幅减少了对高等教育机构的资助。
但“9·11事件”改变了这一切。中情局抓住媒体大搞爱国主义宣传之机,回到大学校园,与青年学生和老师们套近乎,重新塑造自身形象,为与一些大学的合作铺路。
2002年,中情局科学家兼资深特工菲利普来到拥有一万多名学生的新泽西罗切斯特理工学院,对该校四年级的大学毕业生进行了一系列反恐培训。他给学生们传授了涉及六个学科的知识和实用技巧,例如如何根据骨骼结构来识别伪装的恐怖分子,如何扭曲光线以便让特工人员躲在阴影里不被发现等。面对观众,他说了声“隐身”,就变得无影无踪了。这一切令学生们“大开眼界”。
特工校长和学者间谍
改变观念的不光是学生,长期以来对中情局持有戒心的教育机构的态度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9·11事件”后,布什政府对情报机构的拨款急剧增加,其中布什“钦点”给中情局用于抓捕本·拉登和“基地”组织其他高级头目的预算就高达10亿美元。而许多缺乏资金的教育机构出于爱国主义和自身利益的考虑,也乐于与中情局合作。
中情局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也产生出很多颇为有趣的现象。一些有中情局背景的人进入校园担任要职,如得克萨斯州某大学今年就任命了中情局前局长罗伯特·盖茨当校长,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新校长则是中情局负责资助发展间谍技术的创业资本公司副董事长迈克尔·克罗。另一方面,美国教育界大约有30多名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响应政府号召,到情报界兼职,填补了由于部分专家被调往反恐战争第一线而留下的空白。这些专家所得不菲,一年下来可得到一万美元的报酬。对于如今中情局和教育机构双方打得火热的“新气象”,中情局的一位名叫达林顿的项目协调员说,如果在10年前,这是不可能的。那时情报部门和教育机构之间存在很大分歧,但现在一切都改变了。
用不着007,大学供专才
大学与中情局的合作可谓是双赢,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中情局缺人,大学缺钱”的尴尬局面。
中情局因为工作的性质,常常需要一些非常特殊的专门人才,因此很难像社会上一般公司那样比较容易招到合适人选。从2001年开始,中情局发起向社会上公开招聘的活动,得到热烈响应。一年多来,中情局共收到10万份求职申请。但是,不少职位因其特殊性,至今仍无人能够应聘。这些职位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情报分析方面。这些人员不一样,不必像“007”那样出生入死地与外国间谍斗智斗勇,但他们更需要尖端科技知识和技能,这样的人才通常只能通过在大学里有计划地学习和训练才能培养出来。现在好了,中情局可以求助于大学,让他们得以进行“定向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