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联时期的若干隐形城市

(2016-12-11 00:00:45)
标签:

苏联秘密城市

分类: 间谍·核武器

作者:吴学兰

原载《环球》2002年第15

  苏联有这样一些城市:它们确确实实存在着,但却没有正式名称,在地图上也找不到它们的踪影。这些城市的诞生过程与苏联原子能工业的发展历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00位城市居民中有1位“秘密”人物

    19421127日,苏联国防委员会通过了第2542号决议,决定在国内开采生产原子弹所需的铀原料,这一决议拉开了苏联原子能时代的序幕。

    1943215日,该国防委员会又作出了建立国家统一科研中心的决定,由著名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牵头,组织国内一批最优秀的专家,全面展开研制原子弹的工作。这一负有艰巨历史使命的科研中心只取了个极为普通的名称:苏联科学院2号实验室。在离实验室不远的地方,有关部门为科学家及其家人建设了功能齐备、设施完善、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区,这就是最早的秘密城市。

    城里的一切对外界而言都是神秘的,这里24小时有全副武装的军人严格把守,密密匝匝的铁丝网令人望而生畏。城里的居民也都签下了严守城市机密的协议。

    直到1992年,俄罗斯联邦通过了秘密行政区域法,这些秘密城市的神秘面纱才渐渐被揭开。这项法令指出,俄罗斯国内有47个秘密城市(居民点),共有居民150万人,其中10个城市属于原子能部,另外37个属于国防部。199414日,俄罗斯政府下令给其中19座城市和18个居民点“命名”,这些地方首次以城市名而不再是代号出现在公众面前。著名的核城市阿尔扎马斯—16被命名为萨罗夫、车里雅宾斯克—70成了斯涅任斯克、托木斯克—7是谢韦尔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45则被冠名为绿城……

这些秘密核城市一般位于大城市附近,莫斯科、叶卡捷琳堡、车里雅宾斯克、托木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周边都能找到类似的小城市。每座秘密城市里人口都不多,大约在25万左右,只有最大的谢韦尔斯克人口逾10万。不过,把秘密城市的全部人口加在一起也不少,相当于俄罗斯全国城市人口的百分之一,这就意味着,每100位俄罗斯城市居民中,就有1位是“秘密”人物。

 

生活了几十年不知秘密城市就在身边

    19501月,经过一番周密调研的苏联政府决定在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建立国内第三个秘密城市。是年2月,斯大林亲往该地视察,并亲自敲定了该秘密城市的选址方案。

    有关方面原本准备了三个安置居民的方案,第一个方案打算在山中高出主要核设施50米的地方建能容纳2万至25万人的居民点,让居民生活在人工洞穴中;第二个方案打算在坎大特峡谷建城,整个城市顶上盖满石板,上面再培土种花,把居民点隐藏起来。斯大林认为这两个方案没有顾及居民这一重要因素,很不人道,根本行不通。最终,他建议采纳第三种方案,即在森林里、叶尼塞河昔日的河漫滩上建城。而该城市的主要核设施位于山中,优越的地理位置保障这些设施能经受住战火考验,甚至能在地空导弹的掩护下抵御核打击。

    参与克拉斯诺亚尔斯克—26建设的不仅有军事建设人员,还有苏联劳动改造营管理总局的犯人。1950529日,苏联内务部颁布绝密命令,在秘密城市所在地建劳改营,让犯人们开始建设沟通秘密城市与巴扎伊赫的全长42公里的铁路,时间只有短短4个月。同时,由于主要核设施建在山中,挖隧道、修路也就成了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犯人们分为几班,夜以继日地工作,由于工地居住和伙食条件极差,加上劳动强度大,不少犯人殒命于此。鉴于犯人们从事的是非人的劳动,有关方面决定:犯人们在秘密城市建设工地干一年活,相当于在别处干三年!尽管如此,犯人们的劳动效率依然很低,再加上有关方面总是担心国家机密外泄,于是最终用军事建设人员接替了犯人。从19531954年冬天,共有27万名犯人在这里劳动过,其中有4000名女犯。直到19651月,这些犯人营才最终全部消失。

    这里的一切都是绝密的,所有建设者和居民都写了保密字据,不向外界透露任何秘密。邻近地区的人们直到八十年代末才知道,自己身边竟然是掌握着国家核机密的重要机构。

 

秘密城市的今天

    昔日的克拉斯诺亚尔斯克—45现在有个好听的名字:绿城。自从1962年苏联电子化学工厂在此问世以来,居住在这座秘密城市里的人们就开始从事生产浓缩铀的工作。城市虽不大,却“五脏俱全”,商店、学校、公园、运动场、林荫道,什么都不缺。城市里的一切都围绕电子化学工厂展开,该企业始终是城市资金的唯一来源。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电子化学工厂建了一家生产录音带、录像带、电视机等产品的分厂,其物美价廉的产品迅速占领了国内市场。总厂现在依然生产核燃料,乌克兰、哈萨克斯坦乃至斯洛伐克都是它的客户,可惜这些国家往往通过易货的方式来结算款项,无法解决城市现金缺乏的困难。好在,由于秘密城市的地位特殊,国家拨款较为充分,绿城这家电子化学工厂从来没有拖欠过工人工资,这在正经历经济改革巨变的俄罗斯可不多见。

    绿城的“秘密”身份,令居民无需向俄联邦和所在的边疆区纳税,还可以从政府得到一些补贴。

    但绿城年轻的一代总觉得在这里生活不自由,在当地难以找到可心的工作,和外界交往也受影响。如今,外人进入该城市仍需要特许通行证,如果想进入电子化学工厂车间,则须提前45天向位于莫斯科的俄原子能部新闻局写书面申请。工厂倒是有自己的网站,但任何图文内容想登上网页都必须经信息保护局同意。

    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绿城这样的秘密核城市面临着新问题:昔日的光环逐渐暗淡,它们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寻找发展机会,这让它们多少有些束手无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