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戴维大熊猫 |
分类: 转发博文 |
作者:孙闻浪
原载《档案春秋》2006年第5期
1869年,法国人爱尔芒德·戴维(也作阿尔芒·戴维)在雅安宝兴(当时称穆坪)发现了大熊猫,不久,大熊猫标本被带回了法国,令国际生物界感到震惊。一个多世纪后的2003年10月9日,雅安市宝兴县人民政府与戴维家乡——法国比利牛斯省埃斯布莱特市,共同签订“戴维纪念馆”筹建协议。
洋人戴维
1826年,爱尔芒德·戴维出生于法国比利牛斯山区的一个小镇,他自幼热爱自然科学,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博物学家”。22岁那年,戴维加入天主都会,成为一名神职人员。4年后他向教会提出,想去东方中国传教。这一要求至1862年才获准,这时他已经36岁。临去中国前,法国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爱德华兹教授(后任该馆馆长)找到他,希望他为博物馆采集动植物标本。
1865年,戴维作为一名天主教神职人员,被派往北京传教。在北京周边地区,戴维发现了不少欧洲少见的动植物。在皇家猎苑里,他意外地发现一种从没见过的物种——麋鹿(即“四不像”),于是将其带回巴黎,经法国动物学家证实,麋鹿确为世界罕见(当年戴维为得到麋鹿,竟用钱买通太监,打通关节,才悄悄弄到了一副骨架和一张毛皮。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活的麋鹿全被掳到欧洲。新中国建立后,科学家才发现麋鹿已在中国绝种。20世纪50年代,北京动物园进行特种交换,方从英国引进“戴维鹿”)。后来,戴维又在穆坪发现了大熊猫和金丝猴。
远涉穆坪
穆坪(即现在的雅安宝兴县)位于四川盆地山区。早在1934年,法国天主教传教士就来到穆坪,1839年,他们在穆坪邓池沟秘密建立四川最早的天主教堂,后来还开设神职人员的“灵宝学院”。1869年,戴维来到穆坪后,接受了院长职务,成为穆坪新任神甫。戴维在邓池沟任职5年,除传教外也在探求动植物的奥秘。他用钱收买当地猎人,为他猎取各类动植物标本。穆坪处于四川盆地向高山高原过渡的地带,野生动植物非常丰富。才几年时间,戴维就先后收集到金丝猴、绿尾虹雉、小熊猫以及号称“植物活化石”的珍贵树种珙桐,把标本带回巴黎自然博物馆。
发现大熊猫
1869年3月11日,戴维来到邓池沟的第11天,一李姓庄主邀请他去做客。在庄主家里,戴维看到一张他从来没有看到过的兽皮:个头相当大,毛皮呈黑白色。直觉告诉戴维:这是一个非常罕见、奇特的新物种。为叫起来方便,他临时为它起名叫“白熊”。第二天,戴维请猎人们上山为他捕猎“白熊”。12天后,猎人们还真带回一只幼仔“白熊”,为携带方便,他们弄死了它。戴维惋惜之余,还是把“白熊”买了下来。又过了一个星期,猎人们终于带回一只活体“白熊”,戴维像小孩似的高兴极了。
经过反复观察,戴维确信,产于中国的这只“白熊”确属熊类中的新种。戴维仿照皮毛特征,把“白熊”又重新命名为“黑白熊”。他极度兴奋,伏案疾书,将这一消息告诉爱德华兹教授,并附上描述“黑白熊”的书面报告。戴维本想将这只活体“黑白熊”送回巴黎,没想到“黑白熊”经不起运送途中的颠簸和气候变化,不幸死去,戴维只好将毛皮标本送到博物馆。爱德华兹教授经过对“黑白熊”毛皮和骨骼的仔细研究,发现戴维在特种的判定上出现错误,“黑白熊”不是戴维所认定的熊属类,而是与小熊猫相似的另一种“大熊猫”。从那以后,世界生物学界的专家学者,正式把戴维在穆坪发现的“黑白熊”,命名为“大熊猫”。戴维——这个来自19世纪中叶的法国传教士,从此让世界把目光转向中国西南这片森林密布的崇山峻岭。
退休回国
1872年,戴维在中国不幸病倒。两年后他退休回国,身体才慢慢恢复过来,晚年便在法国度过。他整天埋头整理各类资料,并从事写作与教学。不少知名科学家上门拜访;许多大专院校学生也去向戴维请教,听他讲在中国探险的经历,学生中不乏佼佼者日后成了生物学家。除此以外,戴维继续担任天主教神甫。
1877年,戴维两卷著作《中国之鸟类》公开出版,书中记载他发现的772种鸟类,其中有60种从没报道过。1884-1888年,戴维又一著作《戴维植物志》公开出版,书中记载有他搜集的世界罕见的植物品种。
戴维对自然科学的杰出贡献,很快得到世界生物界的公认。1872年,法国任命他为法国科学院院士。以后的几年里,法国地理学会授予他金质奖章,法国社会科学学会为他颁发大师的荣誉称号。戴维数次拒绝领奖。他不认为自己是个了不起的人。1896年,有关部门在没有征得他同意的情况下,仍然授予他以上荣誉。1900年,戴维在法国巴黎病逝,终年74岁。